立即注册

Amituforum 无量觉社区

↓ 底部


会员专区切换至【手机版】

切换本帖至【手机版】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从小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
https://www.amitufo.net/bbs/thread-1147-1-1.html

[婚恋情感] 从小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7-8-21 07: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一个社会的发展障碍,往往一丝不加保留的,透过家庭,渗透入孩子的成长。每一个不被允许独立思考的成年人,每一个承受着行为障碍之苦的成年人,每一个拥有极端/暴力倾向的成年人,每一个患有心理疾病却无法得到帮助的人,每一个曾被伤害曾被压迫的成年人,每一个疲于奔命麻木生活的成年人,都汇聚在一起,构成这个社会整体的缩影,他们每一个人都要为“童年缺爱”负起责任。因此,要解决童年缺爱,必须始于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成年人,必须始于一个系统有效的公共健康支持体系。
-------------------------------------------
在你18岁之前,下面这几项描述你符合几个,符合算一分,不符合算零分

1. 你的父母或其他在你家里居住过(不是短暂停留,是定居过)的成年人(包含老人,远近亲和非亲属)是否曾经对你时常,或频繁的进行威胁,辱骂,践踏自尊,侮辱人格的语言攻击?或者对你有任何行为导致你常常感到害怕/担心 会被对方施以暴力(体罚)?

2. 你的父母或其他在你家里居住的成年人,是否常推你,抓你,打你,煽你,或朝你扔东西?或者曾在你的身体上留下伤害的印记(乌青,血印,伤口,甚至更严重的伤筋动骨等伤害)?

3. 你是否曾被家里的成年人,或一个比你至少大五岁的人,不恰当的抚摸身体?或者遭到猥亵,并尝试与你发生与性相关的任何行为?或者曾经被其实施(oral/vaginal)强暴?

4. 你是否时常或频繁的感觉到,你没有家人爱你,或者认为你是重要的,认为你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的。或感觉你的家里人并不互相保护,互相照顾,互相支持?

5. 你是否时常或频繁的感觉到,你没有足够的食物,常穿脏衣服,并且没有什么人能真正保护你?或者你的父母总是被别的事情所干扰(烟,酒,赌博,不正常的工作量)而不能照顾到你(比如生病带你去看医生)?

6. 你的父母分居或离婚了吗?或者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曾分居过或离婚过吗?

7. 下面的文字有描述到你的母亲或继母的经历吗?
经常或频繁的被推,被抓,被打,被煽,被东西砸;或者有时,经常,甚至频繁的被踢打,被咬,被用拳头揍,或被用物体击打,或者以上动作在几分钟内连续不断的发生,造成伤口和乌青等印记,或者被用刀(或其他伤害性工具)威胁过?

8. 你曾在一段时间内和一个酒精上瘾,或毒品上瘾的人居住在一起吗?(父母或其他成年人)

9. 你的家里有人经常抑郁,情绪压抑,是被确诊或从未被确诊的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患者吗? 或者你的家里有人曾经尝试过自杀,或有自杀的想法吗?

10. 你的家里有人被关进(过)监狱吗?

以上十个问题,你答了几个“是”就得几分。

这套题是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研发的调查问卷,被用于美国历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公共健康调查项目之一(始于对肥胖症治疗方面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患者多符合“童年缺爱导致暴饮暴食”,因此开始系统发起调查,了解童年不良经历对人健康的影响),具体的对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童年不良/不幸经历”进行评分并研究其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目标是通过数据,为疾病的防治和干预提供更多有效的insight。

Vince Felitti & Bob Anda两位博士把这10道题问给将近两万生活在美国的成年人,具体测量一下一个人儿时有多“缺爱”,或者说经历过多少不幸/忽视/非正常成长干扰。如前面所讲的,每个问题只要回答“是”,ACE分数就增加一分,接下来科学家们将所测量出的ACE分数,与每个被测者的健康状况关联起来,有了以下令人震惊的发现:

1. 67%的人至少有一个ACE得分,也就是说,十个问题里,在美国,有近7成的被测者,至少经历过一个童年不良经历。

2. 12.6%(八分之一)的人,得到4分,或4分以上的ACE得分。

3. ACE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糟糕。
当ACE得分大于4,ta换慢性阻塞性肺病 和肝炎 的风险是ACE得分为0时的2.5倍。

4. 当ACE得分大于4,ta换上抑郁症的风险是ACE得分为0时的4.5倍,ta自杀的风险是ACE得分为0时的12倍。

5. 当ACE得分大于7,ta终身都有高于常人3倍以上的风险患上肺癌和其他癌症,3.5倍的风险患上冠心病。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早年遭受的不幸会影响我们,甚至思维泛滥至“父母皆祸害”。但具体到这些经历是如何影响我们儿童时期的大脑和身体的发育,却并不被很多人所理解。要回答题主的问题,必须聚焦回到我们的大脑在不同经历下会产生怎样的发育变化。我费劲翻译引用这项研究也不是为了单纯的数据展现,而是和大家分享这研究背后的科学。

举个例子,人脑中有一个叫做伏隔核的东西,大量核磁共振脑电图扫描证实,伏隔核是人脑中快乐和奖赏的信息处理中心,当一个孩子很少体会到快乐,或体会到自己被奖赏,这个区域的神经便不被给予足够的刺激,神经链接的不足,会导致该区域发展受限。早年遭受的不幸会影响大脑中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的发育,ACE研究发现:物质依赖(substance abuse),即对烟,酒,药物,甚至毒品等的依赖,往往和伏隔核发展不良有关系(正相关关联)。

再举个例子,学过点生物学的都应该记得我们人类拥有的“总裁脑”,说的就是将人和动物区分开的脑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脑前额叶皮质掌管人的神经冲动控制(e.g.,暴饮暴食,情绪失控,积极或消极的放纵等)与 执行功能(e.g.,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即使有简单易操作的步骤,自己依然很难持续有效的执行下去)。当儿时缺爱的体验不断被重复,当一个人的童年不良经历成为确实的影响,脑前额叶皮质的功能就会被明显的抑制,其程度虽各有不同,但其影响是显而易见。如果缺爱的程度很深,甚至伴有心理创伤的话,这种对脑前额叶皮质的影响便会根深蒂固,难以彻底修复。

前面的这两个例子说明了童年缺爱/不幸经历会让一个人更多可能的选择高风险行为(上瘾或陷入极端/冲动等),但在对ACE的大范围人群系统调查中发现,即使对于那些从不从事任何高风险行为的人,如果他们童年不良经历得分过高,他们仍然更容易患上心脏疾病和癌症。这与我们的应急反应系统有关(fight or flight response)。这个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呢?想象你在公园里玩耍,忽然有恐怖分子拿着枪开始对这公园扫射,在你尚未判断清楚自己距离这个恐怖分子多远的时候,你已经首先感受到恐怖和压力。你的下丘脑会想你的垂体发送信号,垂体再向你的肾上腺发送信号,命令它释放应激激素!释放肾上腺素!释放皮质醇!。你的心脏因为这些压力之下产生的激素而加速跳动,你瞳孔张开,呼吸道打开,浑身的肌肉都变得更有力量,这时你已经准备好弄清楚自己距离危险到底有多远。如果恐怖分子离你很近,你将奋死一搏,如果离你尚远,你将拼力逃跑(这里你会因为体内的肾上腺素而跑的飞快)

你看,我们人类的应激系统多好啊!如果没有它,很多时候,所谓的求生本能就无法施展。但是想象一下,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如果每天放学回到家,家里都有一个像恐怖分子一样的,不可预测,容易失控,歇斯底里的妈妈或爸爸,这个孩子的应激系统就会每天不断重复被激活,导致其功能紊乱,其救命的功能殆尽,变成了直接损害个体健康的毒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动不动觉得大难临头,对事情的开展和动态变化缺乏起码的理性认知,这往往就是童年应激系统被过度刺激导致的结果。

综合来说,高剂量的不良经历不仅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还会影响正在发育的人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ACE研究的科学家们还找到了大量证据证实,这些童年经历甚至影响我们的DNA读取和转录方式,改变我们未来给予后代的遗传基因。

绕了这么大的圈子,我终于要回答题主的问题了,这种ACE, 或者说儿时缺爱,儿时有过的不良的经历,到底在成年后该“如何解决”呢?

我的答案是,你一个人根本无法解决。你现在是20多岁,30多岁,还是已迈入中年?这个很重要。因为年龄越小,你大脑的可塑性(plasticity)越强,修复的可能性越大,但没有什么问题能从根本“解决”。

修复需要你实实在在的思维 智慧 和精力的投入,也需要你大脑依然存在的一定的可塑性。这个过程不好走,我们只能面对,并且不断的,付出高出常人的努力,去正视,去消化,去提炼智慧。

如果真要说怎么解决,我个人认为这实实在在是公共健康议题,需要多方力量来减小损害,杜绝发生,需要在不良经历发生的时候,被个人,团体,学校,社区,医疗体系,社会大众等等介入,通过帮助家庭来帮助孩子,给正在和将被“缺爱”而伤害的孩子,和压抑的大脑发育,争取最多时间优势。
-------------------------------------------
11.22.补充
好多知友在评论中分享自己的ACE分数,我建议大家不要再这样对号入坐,为什么呢?因为让大家来自我检查自己有多缺爱,完全不是我答题的本意。我的目的,是想说明白一个主张:尽管个人可以在成长中修复,拓展,甚至获得更深刻的智慧,但这都没有解决童年不良经历/童年缺爱这个问题。

作为个人,每个人都可以孜孜不倦的寻找更多帮助,给自己给大的鼓舞和疗愈。但解决(solution)办法不存在于个人,也不可能存在于个人,因为这实实在在是个庞大的公共健康隐患,需要系统,体制,game changer来整合各方资源,帮助家庭帮助孩子,减小一个村庄的,一个城市的,一个地域的,甚至是一代人的成长束缚或心理创伤。



主题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7-8-21 07: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唯一高效的路,就是停止思考,停止浸淫在情绪和感受里。停止自怨自艾。转而尝试活着。不带判断、不带评价地活下去。

是,童年阴影,少年抑郁,青年失意,中年绝望。总能有一个标签能贴上你,关注这个问题的朋友。但我只想说,如果你准备改变这一切,你必须离开自己数年来习惯的这些路径。

你根本不用假装是另一个人。 你需要的是真的变成另一个人。 变成一个不下意识做判断给评价的人,尤其对自己。

因为你们惯用二三十年的那个评价系统太烂了,烂透了,又老旧又残破,你却乐此不疲地一直用它认识自己。

从没想过take control? 现在可以一试。

组成一个人的,除了身份、地位、社会交际圈、财产及事业,最重要的就是记忆。或者说,对你来说,对想要改变的你来说,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你只需要重塑自己,自己的记忆和思维路径。

把脑子里的东西全换掉,相信我,你不需要伪装成任何样子,因为你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人设:你想是什么样子就可以是什么样子,何时完成转换、转换到什么程度,无非是时间的问题。

不一定要忘记使你痛苦的事情,但,让痛苦霸占你本人,一定不是你忍受痛苦至今的目的。

推荐阅读加缪和弗洛姆。不爱看书的,建议各种乱七八糟的公众号也不要看了,大部分都是荼毒心灵的慢性二手烟。

去过真实鲜活的日子。 别着急评价,这是你现在最需要学会的。 等棺材板盖上的那天,评价会像演唱会结束后的烟花和垃圾,漫天散开,漫山遍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7-8-21 07: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期情感忽视的“症状”体现

很多人最关心的是,因父母和成长环境原因造成的童年期情感忽视,究竟会在我们身上留下哪些痕迹呢?研究者总结了一些典型性情况(包括但不局限于):

1.自我价值以及自尊缺陷。

一个人自尊以及自我价值的形成和你的家庭密切相关。家庭是一个小小的容器,你在其中成长,观察,反馈,被爱,被赞扬,被指引和鼓励。但当父母因为种种愿意没能提供这些养分时,你的自我价值以及自尊就很有可能受损。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自卑,得不到支持,很容易被打倒,气磊,孤独,丧失归属感。

2. 在处理“情绪”问题上遭遇困境。

比如,无法明确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无法对外界表达出来。在处理自己的需要时,觉得这是羞耻的,是需要被隐藏的。

3. 感觉被剥夺,有一种普遍的缺失感。

在潜意识里,你总觉得自己缺乏了某些东西,但又难以名状。你也有可能觉得自己的生活中缺乏各种东西:爱,乐趣,金钱等等。更极端的情况,可能是觉得自己的生活空虚无意义。

4.抑郁:一直以来,抑郁都和丧失、剥夺感、需求不被满足、低自尊、缺乏支持、无法明确的痛苦和失望等因素相关。

因为,抑郁也是童年情感忽视的一个常见后果。

5.成瘾行为:因童年情感忽视造成孩子无法缓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一些人会转而从成瘾行为中寻求慰籍,获得控制感。

比如,食物成瘾以及进食障碍等。

那么,回到我们的“童年阴影真的会相随一生吗?”这个问题上来,其实也并没有那么悲观,至少,对于“童年期”情感忽视来讲,还是有一些办法可以摆脱的。

经历过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更重要的,它成为了“确定性”的敌人。这种确定性是指:不管是消极还是积极,你都能用清晰、坚定的声音描述出自己的感受。

“确定性”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相比于那些因童年期的情感忽视造成的消极感受,比如:“我不应该谈论消极的事,我不能占据过多的空间,我没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去拥有去感受某些事物。”——“确定性”需要你做的是打破这些逻辑怪圈与感受的黑洞,意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

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确定性”?慢慢解决童年期情感忽视的问题?这里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1.意识到你有过这种被忽视的经验,从而造成了现在的一些情况。但是,勇敢地承认它,不要觉得它是某种致命的缺点,它只是一种“感受”。

2. 当你经历这些曾经觉得被忽视的“感受”的时候,学习去体验它,去为它下“定义”。

3. 定义自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获得它们。很多遭受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它们甚至认为自己的这些需求不值得、不配被满足。越过这个门槛——可以自助,可以和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记得来简单心理寻找靠谱的咨询师哦~),来探索自己的这些情绪和需要,改变自己的种种认知。去理解自己和成长自己,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为什么是以现在的方式和我周围的生活相接触,为什么现在的方式和我周围人的相接触,为什么会渴望这些,为什么如此想要这几部分的爱,到底在我这里缺失什么,我又认为我应当怎么样得到这些

4. 对自己友善,照顾好自己。和更多的人建立关系,不管是朋友,还是心理咨询师。在关系中,慢慢地认识自己,疗愈自己。不要想办法摆脱自己的家庭,真正的摆脱不是对抗,而是建立更为丰富的自己,真正摆脱不是对抗我们的父母,而是真正找到自己内心所需要的那份样子具体来说,(这些在前面提到了)如果你不停对抗的话,其实你只能让你自己不断的生活其中,而你自己才能给自己真正的不同的世界。比如父母真的不能特别理解我,但是也许我可以找到一些朋友,可以找到一些伙伴,这个世界其实有很多能够了解你理解你的人,当你有这些人的时候,才能有这些东西,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立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有劲。

当然,罗马并不是一日建成的,埋葬童年期情感忽视的道路也不会一番风顺。但是:

去需要,去渴望,去以自己需要的方式去拥有某些东西与情感,这是我们的基本权利。

其实我们一辈子都会与过去相伴,但并不代表着,我们就不可以改变未来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7-8-21 07: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缺爱这件事,可大可小。

一般程度的缺爱随着年龄增加,负面情绪慢慢会减少。

如果造成性格缺陷甚至导致并发症(如抑郁症、焦虑症等),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这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痕迹。

别人对你的安慰、关怀、怜悯、善意,都没有用。

伤口愈合,却会留下伤疤——它已经成为你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些好的坏的痛苦的快乐的,造就了如今的你。

不要企图像个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很多时候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幸福,都是你的奢望。

大多数人采取的方式,是把伤疤藏起来,避免触碰到它,这样你看起来就和正常人无异。

但实际上,这会成为你的弱点,一旦触及,你的伪装就会顷刻破碎。

如果你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只有一个。

接受它。

接受你的软弱,你的痛苦,你的敏感,接受这一切都会伴随你终生而无法改变的现实。

你和别人不一样。

直面你的恐惧。

没有安全感,没关系,你以为那些普通人就真的有安全感?

他们的安全感纯粹出于一种惯性——我小时候过的很安全,长大的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危险,这个世界很好很安全,以后我也会安全下去的。

所以那些看起来比你更有安全感的人们,在遇到突发事件、重大挫折时,一样会崩溃,会不知所措,会痛苦万分。

他们的安全感都是相对的。

一个强壮的成年人挥动拳头要打你,你会害怕,可如果是个婴儿你还会害怕吗?

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你可以获得绝对的安全感。

当有人告诉你1+1=3的时候,你不会动摇,因为你知道,对方说的是错的。

当有人告诉你,你是很差劲的人,他不喜欢你的时候,你也要知道,对方说的是错的。

人天性服从强者,你只要足够强就好了。

社交、沟通、人际关系,都是可以学习的技能,注意是技能,和你的心情想法都没关系。只有你认真的去学习,都可以掌握。

当人们意识到破坏与你的关系是一种损失时,他们就会反过来取悦你。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同样是真理。

人类文明的道德、法理、契约,无不建立在强权之上。

不断的磨练自己,变得更强,越是如此,你就越难以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

你生来就失去了很多别人拥有的东西,你要记得这一点,记得你是谁,记得你和别人不一样。

不要去奢望自己回归到普通人的行列,这不是你的命运,如果你选择对这个世界妥协,你就只能活在别人的身后,依附于他们而生存,小心翼翼的取悦别人,成为别人的奴隶。

不要去渴求别人的爱,真正的爱只有少数人才拥有,大众眼中的爱庸俗不堪,他们也很难懂得爱的真谛。

看看那些被父母折磨的孩子,那些悲惨的婚姻,那些破碎的友谊。

你不需要这样的“爱”。

如果你是只鹰,就不要和母鸡比谁下蛋多。

如果幸福被定义为“下蛋多”。

那你不需要这样的幸福。

把你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你的追求上,用你的一切去实现你的追求,做到极致。

这条路很难,很孤独,很痛苦,但无悔。

一直觉得自己很孤独,没有人懂你,没有人爱你,可你却忽略那个伴随你一生,形影不离的自己。对自己好一些,“它”会回报你的。

我常常会录制一些视频、录音与笔记,我会写下想对自己说的话,在脆弱痛苦的时候,它们给了我巨大的力量。

面对镜子时,认真的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我知道你曾痛恨过它,曾厌恶过它,但是我希望你能接受它——无论你看到它的时候,是否觉得别扭、奇怪甚至丑陋。

接受你自己的样子,接受你和他人不一样的人事实,接受你是特别的,去寻找你的特质,发挥你与众不同的优点。

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些成就,值得你自傲的经历,去坚定的自己的路。

欣赏自己,尊敬自己。

如果你的周围一片黑暗,那就让自己成为太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7-8-21 07: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小时候缺爱”这段话时,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的名词是“童年期情感忽视”。

其实前面的高票回答里有很多人的亲身经历和解决方式都是很好的,作为一个努力科普心理学知识的工作者,这篇回答的话,会更偏科普一些,解决方式也会更系统一点。

之前也在知乎上有看到过到底有多少人经历了「童年情感忽视」? - 生活经历这样一个类似的问题,其中有一位知友的回答是这样的:

- 妈,我数学考了97,全班最高分啊!

- 剩下那三分错在哪了?现在会了吗?

- 爸,你能关心我一下吗?

- 你还想让我怎么关心你?我给你花了这么多钱,我还不关心你吗?

看到这个回答时,我脑海中各种鲜活的回忆复苏起来——他们不仅来自于我自身的经历,也来自我和朋友们在漫长的聊天过程中所分享的种种经历:

考试终于考了90多分,但期待表扬的愿望落空;想和爸妈多呆在一起,但爸妈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有了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总觉得爸妈对自己的爱少了一点。

……

我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可能有这样的类似经历。但重要的是,这样的童年

说不上有多么糟糕

。我们并没有遭受虐待、欺凌或者抛弃——相比于那些生活在家暴阴影、家庭破裂等各种环境中的小伙伴,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但是,恰恰是那些看似安静的、无害的,不可见的“忽视”,也可能在多年后成为我们难以解开的“症结”。直到我们开始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或者走进心理咨询室,和咨询师们一起回溯原生家庭时,某些被遮蔽的真相,才会慢慢显露出来。

童年期情感忽视究竟是什么?

童年期情感忽视——简称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由临床心理学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一个概念。Dr. Jonice 将其定义为:

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情形。

还记得小时候因为和朋友们闹的不愉快,满脸沮丧地回家,但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却丝毫没有发现你的异样嘛?又或者是心爱的宠物狗死了,你哭得稀里哗啦,但爸爸妈妈却并没有安慰你一句吗?

我有过这样的类似经历——尽管我的父母并不是故意的,他们可能是忙碌,可能是真的不知该如何和孩子沟通。但这就是典型的“儿童期情感忽视”。

同“原生家庭”紧密关系的那些依恋关系、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相比,CEN极其隐秘。Dr. Jonice 认为 CEN有多种形态,从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不关注子女的真实心声,到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造成他们的低自尊与自卑等等……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不仅仅是指榜样作用,亦是指孩子能从父母那里找得到映照和反馈,从而健康成长,面对更多的挑战。

而情感忽视下的孩子,就像失去了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他们发出的所有信号,喜怒哀乐,都如同投进了黑洞中,消失无踪,毫无反馈。在一个人最应去了解、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年龄,他失去了来自父母和外界的积极反馈。那么,他本应形塑的那些“人格大厦”:关于自我,自信,信任,爱……都在建造的过程中受损,甚至坍塌。

==========================

那么,什么样的父母会对孩子造成“情感忽视”呢?

我想,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对很多人而言,尽全力的照顾自己的孩子是他们的义务与愿望。但有意无意中,身为孩子的我们依旧就会遭遇到情感忽视。这可能源于父母自己在成长中缺乏了这方面的关怀,也有可能是父母特殊而典型的教养方式的。

在研究者看来,有一些典型特质的父母(包括但不局限于),他们会有更大的可能在养育中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视:

1.自恋型的父母

:世界都是围绕着我旋转的——这是拥有自恋型人格特质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的典型特征。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可能更关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的需求。在这种养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无法很好的看清出自己的情感需求,无法明确自己的需要,甚至觉得自己的需求是过分的,不合适的。

2. 权威型父母

:权威型父母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规矩”办事,而不倾向于倾听和关注孩子的感受与需求。最终,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反抗权威,或者懦弱顺从。

3. 完美主义型的父母

:这一类的父母们认为,孩子可以一直做的很好,或做到更好。即使孩子考试拿了全年级第一,却因为某单科没考到第一而受到责骂。成人后,孩子们也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为自己设置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目标,导致焦虑等种种问题。

4. 放纵型的父母

:这一类的父母对孩子采取自由放任的教养方式,但却过多的“不管不顾”,任由孩子“生长”。这一类的孩子在成年后,可能会在设置边界的问题上遇到困难。

5. 父母缺失

。对于一些人而言,童年中是没有父母存在的。这包括死亡、离婚、疾病、长期工作而忽视孩子,名存实亡的婚姻等等。

前段时间看到《人物》杂志对沉珂的采访——这位曾经被称为中国网红第一人的女孩。记者在报道中写道:“自小被父母打发去跟保姆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孤僻而敏感的问题少女沉珂发现了一个更有安全感的虚拟世界,她把现实生活中那些无人理解的情绪诉诸网络。”——后来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她自创金属和说唱歌曲,在日志里记录自己的复杂的情感生活,自残,成为众多90后的偶像。而后被传自杀,现今又出现在公众面前。

尽管家庭仅仅是沉珂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之一,但无疑它是巨大而显目的。沉珂自己回忆,她的家境很好,爸爸是上市药企的老板,却很少愿意花时间跟孩子打交道。妈妈常年在国外度假。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爸爸将她转至贵族学校。至此,父母几乎从她的成长途中退场。

“29岁了,她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无法获得安全感”——对那篇报道时,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

童年期情感忽视的“症状”体现

很多人最关心的是,因父母和成长环境原因造成的童年期情感忽视,究竟会在我们身上留下哪些痕迹呢?研究者总结了一些典型性情况(包括但不局限于):

1.自我价值以及自尊缺陷。

一个人自尊以及自我价值的形成和你的家庭密切相关。家庭是一个小小的容器,你在其中成长,观察,反馈,被爱,被赞扬,被指引和鼓励。但当父母因为种种愿意没能提供这些养分时,你的自我价值以及自尊就很有可能受损。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自卑,得不到支持,很容易被打倒,气磊,孤独,丧失归属感。

2. 在处理“情绪”问题上遭遇困境。

比如,无法明确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无法对外界表达出来。在处理自己的需要时,觉得这是羞耻的,是需要被隐藏的。

3. 感觉被剥夺,有一种普遍的缺失感。

在潜意识里,你总觉得自己缺乏了某些东西,但又难以名状。你也有可能觉得自己的生活中缺乏各种东西:爱,乐趣,金钱等等。更极端的情况,可能是觉得自己的生活空虚无意义。

4.抑郁:一直以来,抑郁都和丧失、剥夺感、需求不被满足、低自尊、缺乏支持、无法明确的痛苦和失望等因素相关。

因为,抑郁也是童年情感忽视的一个常见后果。

5.成瘾行为:因童年情感忽视造成孩子无法缓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一些人会转而从成瘾行为中寻求慰籍,获得控制感。

比如,食物成瘾以及进食障碍等。

那么,回到我们的“童年阴影真的会相随一生吗?”这个问题上来,其实也并没有那么悲观,至少,对于“童年期”情感忽视来讲,还是有一些办法可以摆脱的。

经历过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更重要的,它成为了“确定性”的敌人。这种确定性是指:不管是消极还是积极,你都能用清晰、坚定的声音描述出自己的感受。

“确定性”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相比于那些因童年期的情感忽视造成的消极感受,比如:“我不应该谈论消极的事,我不能占据过多的空间,我没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去拥有去感受某些事物。”——“确定性”需要你做的是打破这些逻辑怪圈与感受的黑洞,意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

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确定性”?慢慢解决童年期情感忽视的问题?这里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1.意识到你有过这种被忽视的经验,从而造成了现在的一些情况。但是,勇敢地承认它,不要觉得它是某种致命的缺点,它只是一种“感受”。

2. 当你经历这些曾经觉得被忽视的“感受”的时候,学习去体验它,去为它下“定义”。

3. 定义自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获得它们。很多遭受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它们甚至认为自己的这些需求不值得、不配被满足。越过这个门槛——可以自助,可以和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记得来简单心理寻找靠谱的咨询师哦~),来探索自己的这些情绪和需要,改变自己的种种认知。去理解自己和成长自己,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为什么是以现在的方式和我周围的生活相接触,为什么现在的方式和我周围人的相接触,为什么会渴望这些,为什么如此想要这几部分的爱,到底在我这里缺失什么,我又认为我应当怎么样得到这些

4. 对自己友善,照顾好自己。和更多的人建立关系,不管是朋友,还是心理咨询师。在关系中,慢慢地认识自己,疗愈自己。不要想办法摆脱自己的家庭,真正的摆脱不是对抗,而是建立更为丰富的自己,真正摆脱不是对抗我们的父母,而是真正找到自己内心所需要的那份样子具体来说,(这些在前面提到了)如果你不停对抗的话,其实你只能让你自己不断的生活其中,而你自己才能给自己真正的不同的世界。比如父母真的不能特别理解我,但是也许我可以找到一些朋友,可以找到一些伙伴,这个世界其实有很多能够了解你理解你的人,当你有这些人的时候,才能有这些东西,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立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有劲。

当然,罗马并不是一日建成的,埋葬童年期情感忽视的道路也不会一番风顺。但是:

去需要,去渴望,去以自己需要的方式去拥有某些东西与情感,这是我们的基本权利。

其实我们一辈子都会与过去相伴,但并不代表着,我们就不可以改变未来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欢迎登陆论坛,还有福利等您哦!
X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Amituforum 无量觉社区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5-4-30 17:26 , Processed in 0.210699 second(s), 24 queries .

南无阿弥陀佛

© 无量寿 无量觉 Amituforu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