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这是说:妄想自性是有是无的理论,无非都是人们妄想的推测而已。人们一有了妄想,如有种种的境界发现。如果在妄想灭了的清净自性的圣境中,哪里会有这些事呢?)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这是说:妄想的生起,就同在清净的自性上,涂了尘垢似的。犹如颜色涂在素纸上,就变成了图画一样。纸上涂满了色相,犹如心上积满了尘影,人们却在其中,由依他而起,遍汁所执的缘起,更加执著妄想了。如果认为其中是另有一个精神思想的主宰者,那就等于外道学者的见解和理论了。)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这是说:上面说了这许多妄想的道理,而这些所说的,仍然是一种妄想。妄想说妄想,都是因为分析人们的妄见,以所见和妄想和合而生,才有这些理论。总之,如果能够远离有和无的妄想二见,才是真实的圆成实性。)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 声闻缘觉乘 诸佛如来乘 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 诸乘非究竟 若彼心灭尽 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 我说为一乘 引导众生故 分别说诸乘
解脱有三种 及与法无我 烦恼智慧等 解脱则远离
譬如海浮木 常随波浪转 声闻愚亦然 相风所飘荡
彼起烦恼灭 除习烦恼愚 味著三昧乐 安住无漏界
无有究竟趣 亦复不退还 得诸三昧身 乃至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后觉 彼觉法亦然 得佛无上身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
大慧大士又问:“如何是自觉圣智相的境界?如何是一乘佛法的道理?”佛说:“古佛与先圣证知的性和相的道理,历来递相传授的,无非是指示妄想无自性的真谛。在孤独静处的时候‘独一静处’,自觉观察,证知此事,并不是从他人处得来的。离一切妄想之见以后,再加以升华,便进入如来的果地,这就名为自觉圣智相。什么是佛法一乘的道理呢?就是说:扬弃能摄受,和所摄受的一切妄想,而住在一念不生的真如实际里,这样就名为一乘觉。大慧啊!一乘觉的境界,决非其余外道学者,声闻、缘觉、梵天主——天人等之所能得。只有如来,才能了解,所以名为一乘。”大慧又问:“那么,为什么佛又说大小三乘的道理,却不说一乘呢?”佛回答说:“因为声闻、缘觉们不能证知所谓本来自在涅槃,是并无另一涅槃境界可以出入的,所以不说他们是在一乘中。他们的涅槃境界,是如来为了调伏他们的烦恼妄想,所以教授他们求得寂静的一种方便,使他们得到暂时的解脱,并非依仗自力而证得真际的究竟涅槃,所以不说他们是在一乘中。又因为他们的烦恼障和业力习气不能根本断除,所以不说他们是在一乘中。因为他们不能证知法无我,只能离于分段生死,当然还不能了解变易生死,所以才为他们说三乘的道理。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大慧啊!如果他们能断除一切所起的烦恼和错误的习气,便能证得法无我。便能了解寂静的三昧境界,并非是自性的究竟,从而悟入无漏(注三十四)的境界,再不耽著禅味,而觉知自性本来元是无漏。于是,再转入世,于入世中超出世间,具足上上无漏的境界,出世入世,了然无碍,就当得如来的不可思议的自在法身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才。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这是说:佛法由人本位、最初发心进修,由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而到如来地,这些也便是佛所说的进德修业,次第渐进的一大阶梯。其中除如来地外,仍然都是有心地的转业相。而且彻底来说,诸乘部不是究竟的真谛。如果一切的妄想心灭尽,天所谓有几乘,乃至某一乘的境界,所以佛说究竟只有一乘,为了开示引导众生的关系,才说出其余各乘。)
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这是说:解脱烦恼的方法和途径,约有三种,所谓:性净解脱〔证得自性本来洁净〕、圆净解脱[证得自性清净圆满]、方便净解脱[了知一切方便法门,是本来清净],更进而证得法无我,那就没有烦恼和智慧的差别存在,所谓烦恼即是菩提正觉了。这样才是大解脱,才能远离烦恼和智慧的对待偏执,而得到究竟的解脱了。)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荡。
(这是说:声闻、缘觉二乘人们所得的解脱境界和果位,好比一根浮木,飘荡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虽然自身可以不致沉没,但是身外的风浪波涛,依然未息,自己就以此为究竟的解脱,仍然还是无智的愚夫。)
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味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
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这是说:二乘的人们,虽然灭了烦恼,但还不能断除余习,只是以此换彼,暂时不生而已。他们贪著三昧境界的寂乐之味,不肯放弃。他们住在无漏的境界中,并非是最究竟的成就。他们也可以在各种寂乐的三昧境界中,安身立命,再不退转。甚之,住在定中,可以经过无数世劫,即使劫火洞燃,也无所觉。)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这是说:他们这种情形,是自己耽于三昧寂乐之中,贪著境界之昧。犹如贪饮醇酒而至于沉醉的人们,昏昏然、不知不觉。等到三昧的酒力消失,翻然憬悟,才转而证得如来境界,方知本来清净,由来成佛已久矣。)
(注三十四)无漏: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瞋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楞伽大义今释卷第三
---楞伽大义今释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我乘大乘 非说亦非字 非谛非解脱 非无有境界
然乘摩诃衍 三摩提自在 种种意生身 自在华庄严
意生身的分类和原理
这时,佛告大慧大士说:“关于意生身的分类和共同的原理,我现在为你解说吧!大慧啊!有三种意生身。①三昧乐正受意生身。②觉法自性性意生身。③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凡是修行者已经证得初地菩萨之位,了知初地境界,再加上上增进,便可得到三种意生身。什么是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呢?就是说:“达到菩萨道的第三发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难胜地的境界中而得到三昧乐正受。这时,自心寂静,安住在心性之海中,各种妄想的识浪不生。了知一切内外的境界,都不过是自心的现识作用,没有个别存在的自性,这就名为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什么是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呢?就是说:到了第八不动地的境界,观察觉知一切内外诸法,都是如梦似幻地存在,毕竟一无所有。由此身心转变,彻底变化了气质,得到如幻似的三昧境界,和其余各种三昧;那时,就可以有自发无量的色相能力,和自在神通的运用之明了,犹如绝妙莲花一样的庄严美妙。可是这种境界的情形,也是如幻似梦,如水月镜花,说它是真有的吗?它却是没有实质;说它是没有的吗?它却是真能出现。并发还具有一切的色相和美妙的肢体,能够进入一切世界,任何佛土,和各处佛国的人一样。这都是由于通达了自性法尔的原因,从自性本来具足的功能所产生,这就名为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什么是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呢?就是说:已经证觉一切佛法,得到自性实际的法乐了,这就名为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啊!所以对于这三种意生身的情形,必须观察觉知,应当加以修学。”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非我乘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
(这是说:佛所说的大乘道,并非是真有一个什么乘可以度人,它不是言语文字所能表达的。说它是真谛,却无体可得,说似一物便不中。说它是解脱,却本来无缚,又解脱个什么?那么,就说它是个无相,没有境界的吧!事实上,它又不是绝对没有体相的,也不是没有境界的。)
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这就是说:必须由修大乘道的法门,得到三昧自在的境界,自然而然会发生种种意生身的作用,犹如莲花出于污泥而自在,不染尘垢,而且具有无比的圣洁和庄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Amituforum 无量觉社区
GMT+8, 2025-5-22 14:43 , Processed in 0.030059 second(s), 11 queries .
南无阿弥陀佛
© 无量寿 无量觉 Amitu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