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Amituforum 无量觉社区

↓ 底部


会员专区切换至【手机版】

楞严经白话文 - 第 3 页

“阿难,你在早晨常常用手抚摩头。这个摸触的知觉,是以何者为能触呢?在手,还是在头?若在手,头就应不会有知觉,为何仍旧称为触呢?若在头,手就没有用处,为何仍旧称为触呢?若头与触各自都有知觉,那你一人应有两个身体。若头与手的知觉为同一感触,那它们就应该是一体。若真的为一体,就没有能触和所触的区分。但若说手与头都有知觉且是二体,此二体皆为能触,所触又属于谁呢?若说摸触的知觉在能摸之手,即应该不是在所摸之头;若说它在所摸之头,即应该不是在能摸之手。现在头和手都有触觉,二者都是能触,便不会再有接触的举动。你不会将虚空当作你的所触吧!因此,应当知道,所觉之触与能觉之身都无真实的处所。也就是说,身触与触处,二者都是虚妄暂有的存在。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

“阿难,你常常在意根中攀援外境,从而产生善、恶、无记三种法则。此法则是意根之心所生,还是离心以外别有一个所在?阿难,如果它们是从心里生出,此法就不是外尘,不能算作心所缘之境。心所缘的对象才叫作‘处’。因而此法则便不能当作‘处’了。若说此法则离开自心另有所在,它就应该有自性。而此自性是有知觉呢?还是没有知觉呢?如果是有知觉的,就应该叫作心,并且不能再叫做‘尘’,而是另外一个心,即他人之心。如果仍然坚持认为,离于心且有知觉之法尘是你的心,为何此心不与你的身合为一体却要分成两个呢?此法尘既无色、声、香、味,又无离、合、冷、暖之触觉及虚空之相,法尘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它在色相、虚空之中都无所表示、显现,你该不会认为法尘的处所在人世之外吧?色相有内、外之别,空难道也有外吗?法尘非心非境,从何处为其建立处所呢?因此,应当知道,法则与心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处所。也就是说,二者都是虚妄暂有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

“其次,阿难,为什么说十八界也是以如来藏真如自性为本体呢??

“阿难,如你已理解的,眼根与色尘相结合就生出眼识。此识是依眼根所生,以眼为识的界限而称之为界呢?还是依色尘所生,以色为识的界限而称之为界呢?阿难,如果是依眼根而生,就没有作为识的对象的色相和虚空,没把此二者分开,即使有你的识,也是没有用处的。你所见的不是青、黄、赤、白之色,又无长、短、方、圆等性状可以表现,你的眼识从何处设立界限呢?如果说眼根依凭色尘而生,观无色之虚空时,色尘已经消失,眼识就应当消灭。识既然已经消失,就没有了能觉知色相的主体,为什么观看虚空时,眼识又能辨别虚空性呢?色尘变迁时,如果眼根不随之变迁,又从何建立眼识界呢?但若说眼根随色相变迁而变迁,二者都在变动,界限也无从建立。若说眼根不随色相变迁而变迁,眼识就成了永恒的存在,既言此识依色尘而生,当然就不能识知虚空的所在。如果说眼识是兼根、境二者共同生成,那么,它是眼根、色相相结合而生呢?还是相分离而生呢?如果是二者相和合而生,和合之中仍有缝隙。如果是二者保持一定距离而生,眼识就被分成两半,一半有感觉,一半无感觉,体性杂乱,怎能成立一眼界呢?因此,应当知道,眼根、色尘为缘生眼识的说法,向三处推究都无所得。也就是说,眼根、色境及眼识三界都是依如来藏自体而起的虚妄暂有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

“阿难,又如你所理解的,耳根和声尘相互为缘生出耳识。此耳识是因耳所生,以耳为界?还是由声所生,以声为界?如果是因耳根而生,以耳根为界,则声尘须具有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才能形成耳识。动、静两种相状若不现前,单靠耳根是不能有听觉的。听觉既不存在,耳识又是什么形貌呢?若耳识从耳闻而来,没有动、静两种声尘之时,能闻之根也无从建立,怎么能生识呢?若说肉耳能生识,可肉耳属于身根的色相,身根的对象应该是触尘,因此怎么能把耳形之身根当作能闻,并因而称其为耳识界呢?耳识既非闻根肉耳所生,它又能从何处立界呢?如果耳识是声尘所生,则不关耳闻之事。声必因尘而显现,若无闻听,也就没有声相之所在。声尘既已亡失,如何能生识呢?再者,耳识依从声尘而生,也就意味着声音也是因闻而有。闻声之时,也就应该能听到耳识的相状呀!倘若并非如此,就不能称之为耳识界。但是,如果能听到耳识的相状,此识就等同于声尘,即所闻。这样,作为能闻的主体又是谁呢?如果不存在能闻的主体,人岂不等同于草木了?也不应该说声尘与耳根相混合构成中界,混合则应该没有分界。这样,在内根与外尘之间于何处建立界相呢?因此,应当知道,耳根与声尘互相为缘生耳识的说法,从三处推究都无所得。也就是说,耳根、声境、耳识三界都是依如来藏真如自体而起的虚妄作用。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

“阿难,如你所理解的,鼻根与香尘互相为缘生出鼻识。此鼻识是从鼻根所生,以鼻根为界?还是依于香尘,以香尘为界?阿难,如果它是从鼻根所生,则你心中是以何为鼻的?以如双垂爪的肉形为鼻?还是以嗅知、呼吸的性能为鼻?如果取脸上之肉形为鼻,肉质乃属身根,其认知对象当然是触尘,而绝不能是香尘。鼻根之名尚且得不到,为何能说此识是鼻根所生并以之立界呢?如果取嗅觉为鼻识,则你以何者为能知呢?如以鼻肉为能知,但肉之知觉本来属于身根,其触觉作用并不属于嗅觉功能。如果以鼻孔内之虚空为能嗅知,则是此虚空自己具有知觉,你的鼻肉应该没有感觉。这样的话,虚空应该就是你。鼻肉既无知觉,你的全身也就应该没有知觉。以此而论,因为虚空是没有所在的,因此现在看到的阿难就会无处可以存在了。如果认为鼻识是香尘所生,则此知觉当然属于香尘,与你就没有了关系。香味、臭味如果都是从你的鼻孔产生,则它们就应该不会从伊兰树和旃檀木产生。此极臭和极香的两种气味不来的时候,你嗅自己的鼻,究竟应该是香,还是臭呢?是臭就不应是香,是香就不应是臭。如果两种气味都能嗅到,你一人就应该有两个鼻。这样一来,面对我询问佛法的就会有两个阿难,究竟哪一个是真体呢?如果说只有一个鼻却能同时闻香和臭,则香、臭已混和为一,没有区别了。香、臭既然都没有自性,则鼻识之界从何建立呢?如果鼻识因香尘而生,鼻识也因香尘而有嗅功能。但如同眼有见性却不能看见眼睛一样,鼻识虽有嗅的功能却同样不能自嗅其鼻。鼻识既然从香尘生,也应该不能自知其香才对。如果鼻识能够知道香,就不能说是香生识;如果不知道,则不可叫作鼻识。香若不靠嗅,则不知有香,香界就不能建立。鼻识若不知道香,所谓因香尘而建立香识界就无从谈起。鼻根属内,香尘属外,并无处于其中间的鼻识,则内之鼻根、外之香尘都不存在。所谓的能嗅之识,当然也就是虚妄的了。因此,应当知道,鼻、香为缘生鼻识界的说法,向三处推究都不能确立,所以,鼻根、香境、鼻识都是虚妄暂有的现象。也就是说,鼻根、香境、鼻识三界都是依如来藏自体而起的功能、作用。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

“阿难,如你所理解的,舌根与舌尘为缘而生出舌识。此舌识是依靠舌根产生,以舌为界限?还是依从味尘而生,以味为界限?阿难,如果舌识是舌根所生,则世间所有的甘蔗、酸梅、黄连、食盐、细辛、生姜、肉桂等便都应该是无味的。如果没有这些味尘来刺激你的舌根,你试着尝尝自己的舌究竟是甜,还是苦?如果舌是苦的,能尝出苦味的主体又是谁呢?舌是不能自尝的,究竟是谁来尝舌呢?如果舌味不是苦的,味也不是由舌根自己产生的,究竟应该怎样建立识界呢?如果说舌识仅凭味尘而生,此识也就变成了味。舌识与舌根同样也不能自尝,如何可能知道是有味还是无味呢?再者,味也有许多种,识相应地也应有多体了。舌识之体如果是一个,因为其体必然从味生,因而所生之识也只能有一种。这样,能生之味也只能有一种。如此,则咸、淡、甜、辛只能混合而生。一经混合,就会有变化,本来不同的味就变成了一种味道,没有什么区别。此种分别味性的功能既然不存在,就不能再将其称作识,怎么还能说舌、味为缘而生舌识界呢?再者,也不能认为是虚空生出你的心识。因为如果舌根、味尘和合于此根尘和合体中,便失去了根尘本有之自性,识界从何处建立呢?因此,应当知道,舌、味为缘生舌识的说法,向三处推究都不能确定,三者都是虚妄暂有的现象。也就是说,舌根、味境、舌识三界都是依如来藏自体而有的功能、作用。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

“阿难,又如你所理解的,身根和触尘为缘而生出身识界。此识是由身根所生,以身根为界?还是因触所生,以触为界?阿难,如果身识是依身根而生,不必藉于触尘,如此即使有身根而无离、合两种触尘,也就是没有粗和细两种感觉能力来做其助缘,又怎么会生起身识界呢?即使能生识,但因无分别的对象,也就不成其为识,身识从何建立呢?如果身识依触尘而生,则它就与你的身无关。哪有不在自己身上感觉离、合而要在别人身上去感觉呢?阿难,世间之物不能自己触自己而产生知觉,必定与身根相结合才知晓有触觉。如果因触而知晓有身,则此知觉是从触而生,就应是触尘。如果因身而知晓有触,则此知觉是从身而生,就应是身根。此知觉既然是从触尘而生,便与身根无关。如果是从身根生,也与触尘无关。身根和触尘二相,原本就没有内与外互相对立的处所。触与身结合,即是以身根为体性;若身与触相离,即是虚空等相。内之身根和外之触尘不能成立,中间所生之身识又从何处建立呢?中间的身识不能成立,则内、外的根和尘都不能成立。这样,从何处为你的身识建立界限呢?因此,应当知道,身根和触尘为缘而生身识界,向三处推究都不能成立,三者同是虚妄暂有的现象。也就是说,身根、触尘、身识三界都是依如来藏真如自体而起的功能、作用。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

“阿难,又如你所理解的,意根与法尘互相为缘而生意识界。此识是依意根所生,以意根为界?还是依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如果意识仅依靠意根而生,则必定有所思的法尘才能发挥能思的作用。若无所思的对象,则能思的意根也无从生起。意根离却所缘法尘,意识又有什么作用呢?再者,你的识心与思量、了别的性能是相同的?还是相异的?如果是相同的,为何又说此思量、了别的功能是识心所生呢?如果是不相同的,则一定是和无知之外尘相同,谈何意根生识呢?如果有所识知,则意根与识同有了别性,怎么可以分出何者是意根了别性,何者是意识了别性呢?意根与意识无论相同,还是不同,都无法确立其自性,怎么能于此建立意识界呢?如果说意识是缘生法,则世间一切诸法都离不开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色法、声法、香法、味法、触法都是相状分明的。五尘各自对应于相应之根,但五尘并不是意根所摄之法。如果你的识心确实是依于法尘所生,你可以去仔细观察法尘之法到底是什么形状呢?如果离开了色与虚空、动与静、通与塞、合与离、生与灭等相状,它是没有自体的,除上述诸相之外,终无所得。法尘若生,则与五尘一同生;若灭则与五尘一同灭。识所依凭的对象既然没有自体,因法尘而生的意识又作何相状呢?能生之法既然没有相状,则意识界又以何建立呢?因此,应当知道,意根和法尘为缘而生意识的说法,向三处推究都不能成立。也就是说,意根、法尘、意识三界都是虚妄暂有的现象,都是依如来藏真如自体而起的功能、作用。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

阿难对佛说:“世尊,您常常谈论因缘和合的问题。您并且说,有情世间及其世间的种种变化无不从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暂时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您现在要将因缘和自然二者都排除在外?我如今确实不知道这当中的义理所在,请求如来哀愍,再能为我等及一切众生开示中道了义及无戏论法的道理。”?

此时,世尊告诉阿难:“你已经厌恶而离弃声闻、缘觉等小乘法,发心求证无上觉道妙法。因此,现在我将为你开示大乘妙法第一义谛。刚才我已经讲过,你为何仍然将世间戏论和自然法缠绕于心,迟迟不肯舍弃?你虽博学多闻,却像有些采药的人只是熟读药名而并不十分了解其实质。一旦真药出现于眼前,却反而不能辨别清楚。如来说这种人是最可怜愍的。你现在注意倾听,我将为你详细开示,也让以后修习大乘法的众生明白实相的道理。”阿难肃静地准备倾听佛宣示神圣意旨。?

佛说:“阿难,如你所说的‘四大和合产生了世间种种变化’。阿难,如果四大中的任一种其体性并非和合而成,它就不能与其他几种相杂和。这就如同虚空不能与诸色和合一样。如果是和合而成,就与世间的种种变化一样,始终在和合中成就,生生死死,如同旋转的火轮没有止息。阿难,这就像水结成冰,冰再化作水一样。?

“你看地的体性,粗的是大地,细的是微尘。当微尘接近虚无的时候,再进一步剖其为极微,就达到了色尘的边际。如果将此微尘再分成七份,就更加接近虚无了。如此无限细分下去,就成为真实的体性。阿难,如果可以以此方法成就虚空,由此可见虚空是生于色相的。你今日问:是否由于和合的原因,才产生了此世间的种种变化之相?你可以观察一下,每一邻虚空之微尘是用了多少虚空才和合而成。不应该说是邻虚和合而成邻虚。如果说是邻虚之尘不断细分入虚空,那么,究竟用多少微尘色相才能合成虚空?如果说虚空是色与色相合而成,可合成之色并非虚空。如果说虚空是由空与空相合而成,和合之空并非为色。色尽管是可以再分解的,但怎么可能以邻虚和合成空呢?你原来并不知道如来藏性中所藏之色即是真空,而性空也是真色。此性空之如来藏本来清净,周遍于法界,并且随着众生之心及其所知之量,根据他们的业感而显现。世间无知之人,因迷惑而将其认作因缘和合而生,或当作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这些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仅仅只是言说戏论,并没有真实的意义。?

“阿难,火性没有自体,它是寄托于诸种成火的因缘之中而得以呈现。你观察一下城中未进食的人家在将要做饭时,都要手中拿着阳燧于太阳下求取火种。阿难,所谓和合,就如同我和你们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今天合为一众。此大众虽聚为一体,但究其根本,却各各有自己的身体,都有自己的姓氏和种姓。如舍利弗是婆罗门种姓,优楼频螺是迦叶波种姓,乃至阿难为瞿昙种姓。阿难,如果此火性因和合而有,它是从求取火种者所执的镜中生出呢?还是从艾草中生出呢?或者是从太阳之中生出呢?阿难,如果是从太阳之中生出,既然能够燃烧手中的艾草,就应该能够将所经过之处的林木都加以焚烧。如果是从镜中生出,其既然能从镜中出来点燃艾草,为何不将镜子熔化呢?执镜之手尚且没有热的感觉,怎么能够熔化镜子呢?如果火是从艾草之中生出,为何还要借助于太阳之光与镜子之明相接触而才生出火种呢?你再仔细观察一下,镜子是拿在手里的,太阳光是从天上来的,而艾草是在地上长出的,那么,火究竟是从何方游历到这里来的?太阳与镜子相距很远,并非和合于一处。尽管如此,仍然不应该认为火是没有来历而自有。你原来并不知道如来藏中所藏之色是真火,而性空也是真火。此性空之如来藏本来清净,周遍于法界,并且随着众生之心及起所知之量而显现。世间之人于一地持镜,就能于其地生出火来。如果遍满法界的人都持镜求火,那么整个世间到处都应布满了火。火既然燃遍了整个世间,此世还会有安宁之处吗?可见,火只是随着众生的业感而显现的。世间无知之人,因迷惑而将其认作因缘和合而生,或当作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这些都是识心的分别计度,仅仅只是言说戏论,并没有真实的意义。?

“阿难,水性是不固定的,流动与停息都没有固定的形态。譬如室罗城中的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大幻师,欲求取太阴之精用以制作幻药。这些幻师于月白如昼之时,手执方诸承接月中之水。此水是从形同珠子的方诸之中生出的呢?还是空中本来就有的?或者是从月中出来的?阿难,如果此水是从月中来的,而月既能于如此遥远的地方使珠中出水,那么,其所经之处的林木就应该有水流出,何必再依靠方诸呢?如果林木之中并无水流出,可见此水不是从月中流出。如果此水是从珠中生出,此珠应该常有水流出才对,何必等到午夜月明之时呢?如果此水是从空中生出,虚空没有边际,水也应该是没有边际的。这样,从天上到人间到处应该被洪水淹没,为什么还有水、陆地、天空之分别呢?你再仔细观察,月是在天空升起的,珠子是用手拿着的,而承放珠子的水盘是人为置放的,那么,水是从什么地方流注于此盘之中呢?月与珠相距很远,本来就不是和合于一起。尽管如此,仍然不应该认为水是没有来源而自有来处。你原来并不知道如来藏性中所藏之水即是真空,而性空也是真水。此性空之如来藏周遍于法界,并且随着众生之心及其所知之量而显现。世间之人于一地持珠,就能于其地生出水来。如果整个法界的人都持珠求水,那么,整个世间到处都应该布满了水。水既然遍满界,此世间还有安宁之处吗?可见,水只是随着众生的业感而显现的。世间无知之人,因迷惑而将其认作因缘和合而生,或当作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这些都是识心的分别计度,仅仅只是言说戏论,并没有真实的意义。?

“阿难,风性没有自体,动静无常。你常常整理衣服,走入大众时,袈裟的衣角会碰到旁边的人。如果有微风,则会拂及他人脸面。此吹动衣服的风是从袈裟角中生出呢?还是从虚空中生出?或者由他人脸面产生?阿难,此风如果是从衣角中生出,等于你穿的是风,当衣服摇动起来时,此风应该离开你的身体。我现在说法,与会的大众都看到我的衣服下垂。你看我的衣服,风在什么地方呢?不应该说衣中有藏风之处吧?如果风是从虚空中生出,当你衣服不动时,为何虚空没有产生风来拂面呢?虚空之性是恒常的,风也应该为恒常不变;无风之时,虚空也就应该消失才对。风之消亡是可以观察的,而虚空的消亡又是什么样子呢?虚空如果有生有灭,就不能再称为虚空。既然称为虚空,又为何说有风于此出生呢?如果风是从被拂之面自己生出来的,就应当能够拂你的脸。是你自己在整衣,为何反倒先拂他人之面呢?你仔细观察,整理衣服的是你,被拂之面是属于他人的,虚空寂静不掺杂任何流动,风究竟是从何方鼓动来到此处的呢?风与虚空之性相相差很远,并非和合于一处。尽管如此,仍不能认为风是没有来处而自有的。这是你原来并不知道如来藏中所藏之风即是真空,而性空也就是真风。此性空之如来藏本来清净,周遍于法界,并且随着众生之心及其所知之量而显现。阿难,如果你一人将衣服微微动一下,就会有微风生出。如果整个法界之人都拂动衣服,遍满国土都应有风生出。风遍满整个世间,此世还有安宁之地吗?可见,风只是随着众生的业感而显现的。世间无知之人,因迷惑而将其认作因缘和合而生,或当作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这些都是识心的分别计度的结果,仅仅只是言说戏论,并没有真实的意义。?

“阿难,虚空之空大种性是没有形相的,只是随着光色的烘托才显发出来。譬如此室罗城距离河流很远,城中的王族、婆罗门教士、商人、农夫以及工匠、屠夫等等将新屋建好后,就要掘井求水。若掘出一尺的土,就有一尺的虚空。这样再掘出一丈的土,中间就会有一丈的虚空。与凿出的泥土多少相应,就会显出等量的虚空。此空是由所出之土生出的呢?还是由开凿之力凿出的呢?或干脆将其当作无因而自己生出的?阿难,如果此空是无因自生的,土未开凿掘出之前,为何不能通达无碍呢?未挖之前,我们唯见大地之中全无通达之相。如果此空是因土被挖出才有,挖出泥土之时,应该有虚空走入才对。如果泥土先出,却并无虚空走入,怎么能说虚空是因掘土而生出呢?如果此空本来无出、无入,虚空与大地应该没有差别。二者没有差别则应该相同,为何土被挖出之时,虚空却不同时出来呢?若是因开凿而出现虚空,就应该开凿出空而不是挖出土来。如果不是因为开凿而生出虚空,开凿只是挖出土来,为何却见到空呢?你再仔细审视观察,开凿是由人手完成的,随着方位在运转,土只是转移了地方,这样的话虚空究竟是从何处产生呢?凿是坚实,空是虚无,一虚一实,二者怎么可能和合呢?尽管如此,仍然不能认为虚空是无所从来而自有的。如果虚空之性圆融周遍,不动不摇,则其与前面所说的地、水、火、风一起称为五大,其体本来真实圆满,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原本没有生和灭。阿难,只因你自性昏迷,不能领悟四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功能、作用。你应当观察虚空究竟是出,还是入?或是非出、非入?你原来并不知道如来藏本觉即是真空,而真空也是本觉。此本觉之如来藏本来清净,周遍于法界,并且随着众生之心及其所知之量而显现。阿难,如一井之泥土被挖出,便有与一井等量的虚空。十方虚空,也是如此。虚空是圆融周遍十方的,岂有一定之方所吗?虚空只是随着众生的业感而显现的。世间无知之人,因迷惑而将其认作因缘和合而生,或当作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这些都是众生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仅仅只是言说戏论,并没有真实的意义。?

“阿难,能见之性本来没有对象,因而就没有所知,只是因色相与虚空等方才得以显发。譬如你现在所住的只陀林早晨光明,傍晚昏暗,假如在夜晚有月就有光明,无月便会昏黑。有明、暗等现象作对象,见性才能对其作出分析。此见性与明、暗以及虚空究竟是同为一体呢?还是并非一体呢?或者是既同又不同?或者是既异又非异呢?阿难,此见如果与明、暗以及虚空同为一体,但明与暗作为二体是不能共存的,暗时无明,明时无暗。此见如果与暗同为一体,明时其就应该消亡。同样,如果此见与明同为一体,暗时,它就应该消失。见性既然会消失,何以能够见明、暗呢?如果明、暗有生灭,而见性却没有生灭,见与明、暗一体的义理怎么能够成立呢?如果此见与明、暗都不是一体,离开明、暗及虚空,你去分析此见之根源会得到什么结果呢?离开明、暗、虚空等尘境,此见性究竟能是什么形状呢?见性如果离开明、暗及虚空诸尘境,见性的本元就如同龟毛、兔角一样只是虚妄。明、暗、虚空三种现象都不相同,又怎能依其成立见性呢?明、暗相反,怎能成为一体呢?但是,若离开此三者,见性又不能存在,因而怎么能说见性与三者相异呢?对虚空和见性的分析可知,二者同是没有边际的,为何说其不是同一体呢?见暗、见明,所见虽不同,见性却不起变化,又怎能说此见性与明、暗又是非异呢?你再仔细观察,特别仔细地去研究:明发于太阳,暗随从夜晚而来,通则属于虚空,塞则归于大地。如此则此见性是从哪里出来的呢?见性具觉性,虚空则具顽钝性,二者本来非和非合。尽管如此,并不能说此见性是无因而自有的。像能见、能闻、能觉、能知之性圆满周遍,本来就无动无摇,因而可知其与无边无际、不动不摇的虚空和地、水、火、风,统名为六大种性。虽然各种性的作用、色相是虚妄的,但是其体却是真实的,并且圆融无碍,圆满周遍,都是以如来藏为体,本来就无生无灭。阿难,只因你心性沉沦,不能领悟自己的见、闻、觉、知功能是如来藏本体所起的功能。你应当再观察此见、闻、觉、知功能是有生有灭的?是相同的?还是相异的?是非不生不灭的?还是非同非异的呢?你原来并不知道如来藏所具之见性即是本明的觉体,本觉之精粹即是妙明的真见。此觉明之如来藏本来清净,周遍于法界,并且随着众生之心及其所知之量而显现。譬如此一见根既能遍观法界,则耳根之听、鼻根之嗅、舌根之尝、身根之触、意根之觉,虚灵朗然,充满周遍法界。此见性圆满存在于十方虚空,怎么会有固定的所在呢?它只是随着众生的业感而显现。世间无知之人,因迷惑而将其认作因缘和合而有,或当作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这些都是众生识心的分别计度的结果,仅仅只是言说戏论,并没有真实的意义。?

“阿难,识性并无根源,而是依凭于六种根、尘妄生而现。你现在可以遍观在座的大众,用眼随便地巡视一遍。此眼犹如镜子,并没有分析辨别的作用。你的意识却于其间依次指出,这是文殊,这是富楼那,这是目犍连,这是须菩提,这是舍利弗。此识所具的了知的功能是生于眼?是生于尘相?还是生于虚空呢?或者是无因突然而自生?阿难,此识性如果是从见中生出,若无明、暗、色、虚空等四种尘相,就根本不会有你的见性。见性尚且不存在,又从何处发起眼识呢?如果此识性生于尘相之中,不是从见中生出。既不见明,又不见暗。既无明、暗诸相,也就没有色和虚空。既无上述诸相,此识从何处发生呢?如果此识性生于虚空,既非尘相,又非见根,则无能辨之性,当然无法知道明、暗、色、虚空。无有尘相,则所缘之境即灭,见、闻、觉、知就无处安立了。离开见性及色相,虚空则等同于无。即使虚空是有,但此有不同于物质之有,纵使你的意识生起作用,又以什么作分别的对象呢?如果此识是无因而突然生出,何以白日不能看到明月呢?你再仔细审查、观察,能见之眼根寄托在你的眼睛之中,所见的尘相就是现前所对之境。其中,有形状的称之为色尘,无形状的称之为虚空。如此,生识之缘究竟因何而有呢?识是有分别的,属动;见是无分别的,属静。体性各异,本来就是非和非合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五根之性,也是这样。尽管如此,仍然不能认为此识是无因而自有。如果认为此识本无所从来,应当知道能分别之识与见、闻、觉、知等功用,同样是湛然圆满的,本来就不是从因缘所生。这样,识心连同地、水、火、风、空、见,统名七大。七大之相虽然是虚妄的,其体却是性真圆融的,都是如来藏性,本来无生无灭。阿难,只因你自心粗浮,不能领悟见、闻以及能了知之识本来就是如来藏性。你应当仔细观察眼、耳、鼻、舌、身、意六处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还是非同非异?或者是非空非有?你原来并不知道如来藏中所藏之识即是妙明真知,本觉之明也是真性之识。此觉明之如来藏本来清净,周遍于法界。此如来藏识包含十方之虚空,怎么能有固定的方所呢?而作为七大种之一的识性只是随众生之业感而显现的。世间无知之人,因迷惑而将其认作因缘和合而生,或当作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这些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仅仅只是言说戏论,并没有真实的意义。”?

此时,阿难及其大众听了佛的微妙开示,身心空空荡荡,一点都无挂碍。各人都觉悟到真心遍满十方虚空。于此真心之中,十方虚空犹如手中所持的树叶一样。一切世间所有的物象,都是此菩提妙明元心之所变现,此体含裹十方世界里的一切。反观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犹如虚空当中吹起的一点微尘,若存若亡;又如澄澄湛湛、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的一点漂浮的水泡,沉浮起灭不定。大众如是觉悟,了然自知已证获本觉之妙心,悟到其为常住的不生不灭之心。大众恭敬礼拜释迦牟尼佛,得以听闻前所未有的妙法。大众于是一同说偈赞叹佛德:?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道德网站提供WWW.DAODE.ORG?

?

-?31?-卷????四?

这时,阿难尊者说完偈颂之后,富楼那尊者即从大众中起立,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礼佛而对佛说:“大威德世尊,您最善于为众生详细解说证果成佛的第一义谛。世尊常推重我为说法之人中的第一名。但我听了您上面的微妙讲解以后,却犹如聋子于百步之外欲听蚊子的叫声,连看见都不可能,哪里还能够听得到呢?佛虽然说得很清楚,想让我们除去疑惑,但我现在仍然未明白第一义谛的究竟道理,未达到无疑惑的境地。世尊,像阿难等阿罗汉,虽然悟到真心周遍、常住妙明,但其潜伏的习气仍未除尽。如我一样证得无漏之位的大众,虽然已经证得烦恼已尽的无漏境界,但对于佛刚才所说的道理,还是有许多纠缠不清的疑点。世尊,如果世间一切根、尘、阴、界,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本然功能,何以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有为诸法?而且它们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佛所常说,地、水、火、风四大的本性是圆融无碍、周遍法界,并且湛然不变,常住不灭。世尊,如果地性周遍法界,怎么会有水呢?水性周遍法界,火便不能产生,更谈不到光明的存在。水、火二性都遍满空间,怎能不相互冲突、毁灭呢?世尊,地性具障碍相,空性具虚通相,为什么又说二性都遍满法界呢?我实在是不知此义理的归属所在。希望佛以大慈悲为我及会中诸大众开示,使我们除去心中迷云。”富楼那说完这段话以后,便五体投地,渴望佛赐予无上慈悲的教诲。?

这时,佛对富楼那以及诸会中有漏、无漏阿罗汉说:“我今天普为此会中的诸位说最胜义中的真胜义,使得你们定性声闻即初果阿罗汉,以及一切未证得人、法二空但却愿意回心向上乘的阿罗汉们,都能获得中道了义的寂灭道场,并且得以达到真正寂静的真修行处。希望你们仔细地听讲,我将仔细地为你们讲解。”富楼那等会中诸众都恭敬地默默聆听佛的慈音。?

佛说:“富楼那,如你所问的,本来清净的如来藏性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你不是时常听到如来说‘觉之体性妙明,觉之本性明妙’吗?”富楼那回答:“确实如此,世尊,我常听佛宣讲此理。”佛问:“你说觉明是本性自明方称之为‘觉’呢?还是觉本来不明,必须加明于其上方名之为‘觉’呢?”富楼那回答:“若觉体毋须加明于其上就名之为‘觉’,就没有‘明’的对象。无此对象,‘觉’也难于独存。”?

佛开导说:“你说不加明于觉,也就没有明觉。这是错误的。若此心中有加明的对象存在,则它就不是本明的真觉。若没有加明的对象存在,则此‘觉’便不是明觉了。如此,就失去了觉明之义而坠入无明。既无真明,也就不是湛然妙明的真觉了。觉之体性必定是明,若须加明而方称之为‘觉’,此真觉便被当作妄觉了。‘觉’并不是所要明的对象,你以加‘明’为因由而妄立它的存在。这样,也就产生了你的妄想之能。如此,在本来清净,没有同和异之分别的一体中,就突然显现出不同的差别之境,并使这些差别之境相互对立。由此再进一步设立了无有差别的虚空境界。同与异的两种境界既然已经产生,又接着妄想出既不是同,也不是异的境界。本来清净的如来藏性就是因为如此的扰乱,便在同与异的对立中产生了粗识劳虑。此劳虑相续不断,产生了尘相。此尘相使心识浑浊不清而引起诸业相,即染污不净、扰动不安的八万四千烦恼。这样,便真的变现出了有为法。觉之体性本明,因妄执而有所明。明体与晦昧的虚空相互作用,使妄心动摇而产生风轮。此轮以其巨力而执持世界,使之得到安立。晦昧的虚空明体相互作用,坚固的妄执之心欲明白此晦昧的空体,便结成地大之坚实、障碍之相。此妄心再坚持而凝结成金宝,因而有金轮以执持国土。坚持妄觉而成金宝,欲明虚空之念摇动而成为风,风与金相互摩擦产生火光变化。明净的金宝多生湿润,湿性因火、光而上升变为蒸气,由此便有水轮含藏世界。火性向上升腾,水性向下降沉,二者交错作用,湿的便变为巨海,干的便成为洲、滩。正因为这样,在大海中常有火光升起,洲、滩之上常有江、河流注。水势劣于火,其与火相结合而成为高山。因此,山、石相摩会产生火花,融化之后变成水。土势劣于水,其与水相结合,土中便长出草木。因此,林木、草丛经火烧之后变成土,压榨二者便有汁水流出。正是由于以上诸种因缘关系,世界便由成至坏,相续迁流,终始循环。?

“其次,富楼那,明白此妄想之因不是别的,而是不知道觉的体性本来就是明,却仍欲去觉明,此本身就是妄,也是过错之所在。业相既然因妄念而得以成立,欲明觉体的妄能自然就不能得到了义。正是此因,听超不出声尘,见超不出色尘。于是,色、香、味、触等六种尘境便得以成立,由此区分出见、闻、觉、知。同一种业相纠缠在一起,或合而成形,或离而化生。妄心欲觉明而产生色境,欲明所见之色而产生妄想。因不同的妄见而造成憎恨,又因同一妄见而产生爱心。此爱心流注于心中成为种子,因不能将其舍弃而凝结成胎。此欲爱通过男女性交流注于父母之精血中。因此缘由而产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四生,都是随着其业缘而招不同的业果所成。卵生唯因妄想而受生,胎生是因爱恋之情而受生,湿生是依凭湿气和暖气相和合而产生,化生则是因厌离旧境、情系他境而受生。此情、想、合、离四境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所有众生都是依从自己的行业而受生,或者飞升,或者下沉。正是由于以上诸因,众生在卵、胎、湿、化诸生之中相续不断,流转不息。?

“富楼那,妄想和爱结合在一起就使爱欲不能舍离,因而诸世间中,父母、子孙代代相续不断。此类受生是以对情爱的贪求为其生死的本因。情爱所生之身,都需滋养其命,因而贪求不止。由此,诸世间中,卵生、化生、湿生、胎生都是依据其力量的强弱互相吞食。如此类别的受生是以贪求杀生为其生死的根本。人食羊,羊死之后变成人,人死之后又变成羊。如此,四生,乃至十种生类都是一样的。他们死死生生,互相残杀,互相吞食,带着恶业轮回受生,没有休止并且穷尽未来之际。如此类别的众生是以盗贪为其生死的本因。你欠我的命,我以命还你的债。这样下去,虽然经历百千劫数,却仍然处于生死之中。你爱我的心,我怜你的色。虽然历经百千劫数,依然互相缠缚难舍。上述业果的由来,都是以杀生、盗窃、淫欲三种贪习为其根本原因。有了这些因缘,业果就相续不断,没有停息之时。?

“富楼那,如此这般的三种业果相续,都是因为在本觉上加‘明’而生无明,从无明便生出虚妄的了知性,所以生出了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灭而复生,迁流不息。正是这些虚妄之念使有为诸相终而复始,相续流转。”?

富楼那又问佛:“如果此妙觉本来就是觉明的,那就与如来藏心一样不增不减。既然如此,为何又无缘无故生出山河大地等有为法诸相呢?如来已得此妙空明觉,山河大地等诸有为习漏还会不会再复生呢?”佛告诉富楼那:“譬如某人在某地迷失方向,误认南方为北方。这个迷路人,是因为迷糊方才迷路呢?还是因为觉醒方才迷路呢?”富楼那回答:“此人既不是因迷糊而迷路,也不是因觉悟而生出迷来。为什么呢?迷路本来就是无根的,怎么会因迷惑而生出呢?既然已经觉悟了,更不会再生迷惑,怎么能说因悟而生迷呢?”佛说:“在那个迷路者迷惑之时,忽然有一个觉悟的人指示他方向,使其明白。富楼那,你怎样看待此事呢?此人纵然于此聚落生了迷惑,经此指点,还会于此地再生迷惑吗?”富楼那回答说:“不会了,世尊。”佛接着说:“富楼那,十方如来也是如此,不会再生妄念。因为迷本来就是无根的,迷的本性是毕竟空。以前本没有迷,只因一时之妄念而有了迷,一旦觉悟,迷便消失了。既然以觉悟之心灭除了迷惑,也就不会再生出迷惑。就好像眼睛有毛病的人‘看见’空中有许多美丽的花。眼病若除去,空中有花的错觉也就消除了。若有一个愚蠢的人,眼病医好之后,仍在空中花灭除之处等待它重新出现。你说此人是愚蠢,还是聪明呢?”富楼那回答:“空中本来就没有花,因病而妄见有花在空中生灭。见到空中花于空中生灭,已属颠倒之见,再希望花于空中出现,实在是狂而痴的人。何必还要问我此人是聪明还是愚蠢呢?”佛说:“你既然这样理解,为何还要问证得妙明空慧的诸佛如来怎么能再生出山河大地呢?又如金矿中精金与其他杂质混结一起,将其炼成纯金之后,当然就不会再有杂质了。又如将木烧成灰,当然就不可能再恢复为木。对于已证得菩提而达到涅盘境界的佛,也应如此去看待。?

“富楼那,你以前曾经问过,尽管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你仍怀疑水、火之间是否真的不互相陵灭,俱遍法界的虚空和地性是否真的能够兼容?富楼那,譬如虚空之体性虽然并非就是万物总相,但是虚空却不拒绝万物于其中发挥作用。为什么呢?富楼那,那太虚空有日照就光明,乌云屯集就现出黑暗,有风吹动就现出摇动之相,雨后天晴就会现出清丽之相,地气凝聚就会现出浊重之相,尘土飞舞就会现出阴霾之相,水相澄清就会显现清晰倒影,你怎么看待这些呢?这些不同方式的境相,是因日、云、风、雨而显现呢?还是因虚空而有呢?如果日照之时,光明是从日生,则十方世界应当同是日光之色,为何于虚空中又可以看见一个圆圆的太阳呢?如果是由虚空生出光明,虚空为恒常,故应常常自照,为何半夜及云雾迷漫之时,看不见光明呢?由此应当知道,光明并不是从太阳发出,也不是从虚空而有,但却离不开虚空、太阳。从形相上看,诸法都是虚妄的,没有可以指陈的根本。这就好像空中花,本来就不是真实的存在,怎么能够再行追问它们怎样互相作用而生灭变化呢?从真如性方面去看,此妙觉圆明真心本来就没有地、水、火、风等相,为什么还要追问它是否能容纳万物呢?对于这个常住真心,也应该如此去理解。你从虚空与光明去观察,就有虚空显现。如果从地、水、火、风各种现象去观察,则有各种现象同时显现。若从‘四大’同时去观察,则‘四大’等现象就一起显现。怎样一起显现呢?富楼那,譬如水中所现太阳的影子,两人若同时去观察,然后又分开向东或向西走,日影也就跟着二人向东或向西,可见日影并没有固定的处所。你不应提出这样的辩难:此日影既然只有一个,为何二人分行就变成两个?如果日影真的变成两个,为何水中只有一个呢?其实,这些都是妄心的宛转计执,并没有真实的凭据。?

“富楼那,你以为色和虚空于如来藏中互不兼容、互相递夺。其实,如来藏能随同色、虚空而起变化,因而它是充满法界的。这样,在如来藏中才会有风的吹动、虚空的澄清、太阳的光明、云雾的昏暗等等。众生由于迷闷,违背真觉,却与尘缘相会合而显发尘劳之相,因而形成世间诸相。我已经证得与如来藏合于一体的妙明不灭的真心自体,而此如来藏真觉妙明,圆照法界。在此如来藏性里,‘一’即具足无量法,无量法即包容于‘一’中;小者可以显现大大佛顶首楞严经(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

-?34?-

者,大者容摄具足小者。此如来藏性如如不动,遍满十方世界,包含十方无尽虚空,即使于正报最小的一毛端也可以显现出依报之中的最大者——宝王刹土。如来可以坐于一微尘里,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众生若能灭除尘劳,也即背尘合于真觉就能发现真如妙觉。此本妙圆心的如来藏不同于识心,也不是空;不是地、水、火、风,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声、香、味、触、法,更不是眼识界及其意识界等十八界。此如来藏真心不是觉明,也不是无明,明、无明都不包含其中。如此乃至不是老,也不是死,老、死等十二因缘都不包含于其中。此如来藏真心不是苦、集、灭、道四谛,不是我空之智,更不是证得我空之理。此如来藏不是六度,不是如来、应供、正遍知,不是大涅盘,也不是常、乐、我、净。以上所说种种‘俱非’的道理说明,如来藏就是‘真空’,因而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如来藏。正因为如来藏是‘真空’,才有不空如来藏的妙用。这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圆明妙心既是识心和虚空,也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既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是眼识界至意识界等十八界。此元明妙心是十二因缘,也是四谛;是智,是得,是六度。如此乃至是如来、应供、正遍知、大涅盘,具常、乐、我、净四德。以上所说诸法,都具足于如来藏之中,如来藏真心就是世间、出世间法的本元妙心。它离开有,也离开空;既是即十界,也非即十界。此如来藏真心就是中道理体。无奈,三界众生以及出世间声闻、缘觉用有限的知识来揣度如来无上正觉,试图用一般语言来透入佛之知见。这就好比琴瑟、箜篌、琵琶等乐器,虽然具备发出微妙声音的功能,若无妙手去弹,始终不能发出优美的声音。你与其他众生,也是如此。本觉真心宝藏各自圆满。我若动一指,海印三昧就湛然发光,应物显形,万象皆显印于其中。你们一念心起,烦恼立即显起。这都是由于你们不肯勤求无上菩提,贪爱小乘果位,少有所得便感满足而造成的。”?

富楼那说:“我与如来同样具有圆满、光明、微妙、清净的觉心。但是因为我无始以来就被妄想缠绕,长久于世间轮回不休。现在虽有少得,列入圣道,但仍未证得究竟的果位。佛已灭除一切妄心,圆满、独妙的真常之心朗然显现。敢问如来:是什么原因使一切众生有此妄心,遮蔽了自己虚妙灵明的真心而遭受轮回之苦呢?”佛告诉富楼那:“你虽然除去了一些疑问,但仍有一些迷惑未曾除去。我现在以世间的事例来问你: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室罗城中演若达多的事情吗?有一日早晨,此人用镜子自照其面,感觉镜中之人的头、眉非常可爱,责怪自己的头看不见自己的面目,以为自己被邪魔所控制,于是无故发狂乱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此人因什么原因而发狂乱跑呢?”富楼那回答说:“此人心中发狂,别无其他原因。”佛说:“灵明圆满的妙觉真心,本来就是圆明灵妙的。现在既然称其为妄心,怎么会有原因呢?若真有什么原因,就不称其为妄心了。自己有许多妄想,辗转相生,互为因果,从痴迷中累积痴迷,历经无数时劫便形成妄心。即使有佛的启悟,仍然不能返迷归真。如此看来,痴迷之因就是迷惑。痴迷本来就没有什么原因,妄心也没有什么所依。既然妄心本来就没有产生的处所,又从何处去灭除呢?得到正觉的人犹如清醒的人讲述梦中的事,再精明的人也没有可能拿来梦中所见的物品。更何况妄心本来就没有原因,也就没有妄体。正如那个城中的演若达多,并无真实的原因使自己恐惧失掉了头颅。直至其狂性停歇,方才知道自己的头仍然存在,并不是从外面找回来的。其实,即使在其狂心未歇之时,他的头也未遗失。因此,富楼那,妄性就是这样,不用探究它为何产生和存在。只要不随着妄想而起分别之心,世间相续、业果相续、众生相续三种相续之缘便会断除,三种相续产生之因自然就不会存在。心中的狂性一旦停息,就即刻证得菩提。殊胜灵明的清净真心本来就周遍于法界。此真心毋须从他人那里得来,更毋须劳苦身心去修行以求证得!此正如有人自己衣服之中本来就系着如意珠,可本人并不知晓,反而到处去乞讨。他虽然贫穷,可衣中宝珠并未失去。忽然有一位智者为其指出如意珠的所在,此人便从心所愿,成为大富翁。这时,此人方才明白宝珠并不是从外面得来的。”?

此时,阿难从大众中站起向佛顶礼说:“刚才世尊说杀、盗、淫三种业缘断除,心中蕴藏的达多狂性自己就休歇了。此狂性休歇就得菩提正觉,而此菩提不是从他人处得来。这种说法显而易见就是因缘法,世尊为何非得弃去因缘呢?我就是因因缘之理而开悟的。世尊,此义何尝限于如我一样的年轻的有学声闻信持?现今与会的大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等都是先从外道修学之后才因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而发心领悟,最终达至无漏境界。现在您说菩提不从因缘生,这样,王舍城拘舍梨等外道所说一切都是自然的道理就成了至高的真理了。希望世尊垂示大悲,开导、解除我们的疑惑。”?

佛告诉阿难:“譬如城中演若达多的狂性因缘若除,不狂的本性就自然显现。因缘、自然之理就是如此。阿难,演若达多的头自然就在那里。此自然乃是自然就如此,无时而不然。他是因什么缘由才恐怖遗失己头而狂奔呢?如果头是自然在那里,只是因照镜子的缘故而发狂,他何以不自然发狂而非要到照镜之时才发狂呢?自己本有的头原是没有失掉的,只是因恐怖而生出妄想,头未曾变易,又何须凭借此因缘方显出狂性呢?如果说狂性本来自然,他本来就应有发狂之心,其未发狂之时,此狂性究竟潜伏于何处呢?如果说不发狂是自然的,其头本来不是虚妄的存在,他为何会发狂而狂奔呢?如果领悟此头的本来状况,就会知晓即使发狂,此头依然不失。如此,也就可明白自然、因缘之说都是戏论。因此我说,三种相续之缘若能断除,当下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显现,则妄心自然灭除。不过,此处所言仍然属凡情生灭之见。菩提心是没有生灭的,因而应将灭生灭心之心也予尽除,才能显现出无功用道的真心妙用。如果有自然,就有自然心生、生灭心灭的分别,这仍然属于生灭现象。无生灭的叫自然,譬如世间的事物由各种因素混合构成一个整体,就称其为和合性;不属于和合性的,就称其为本来自然性。本然并不是自然,和合并非和合,和合、自然俱遣除,离此和合、自然与合此和合、自然之念也要遣除。这才是无戏论法。阿难,对你来说,菩提、涅盘仍然很遥远,既使历劫辛勤修行也不一定能够证得。你虽然能够忆持佛所说十二部经典如恒河沙数不可思议之清净妙理,但这些只是增加了戏论罢了。你对于因缘、自然之理说得很清楚,因而大众称你为第一多闻之人。历劫多闻熏习,你仍不能免除摩登迦女所加予你的淫欲之难。多闻如有益于修证,何必仍要依靠佛的神咒之力才使摩登迦女马上停止淫念,证得阿那含果,并于佛法之中努力精进,爱河彻底干枯,同时也使你得到解脱呢?因此,阿难,你历劫以来记忆持守如来的秘密微妙经典,不如用一日之功去勤修无漏法门,以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迦女原为淫女,由于神咒之力消除了其爱欲,于佛法中今名性比丘尼。她与罗睺罗之母耶输陀罗都领悟了过去的因缘,知晓历世皆因贪、爱而成苦。她们在一念之中熏修无漏善业,一个超越了欲界生死的缠缚,一个承蒙佛的授记。你到现在为何还自己欺骗自己,甘愿停留于见闻佛法上呢?”阿难及会中大众听了佛的开示教诲,心中的疑惑消除了,当即悟得实相,身、心即刻获得未曾有过的轻松、安适。阿难哭泣着顶礼佛足,长跪着对佛说:“具无上大悲的清净宝王,能以善巧之法引导、奖励一切沉沦、顽冥的众生出离苦海。世尊,我今日虽承蒙佛的开导,知晓妙觉明心的如来藏遍于十方国土,含藏蕴育清净而庄严的妙觉王刹。如来又斥责我,多闻博学并无益处,不如努力去修习无漏功夫。我现今犹如漂泊的旅人,忽然承蒙天王赐予华丽的大宅。虽获大宅,仍须从门而入。希望佛不舍大悲,指示我等愚昧之人舍弃小乘,可以毕竟获得如来无余涅盘的途径。初学之人应从何处入手才能摄伏向来的无明及攀援,而得到陀罗尼,深入佛之知见呢?”说完此语,阿难五体投地礼拜佛后,与会中大众一起一心一意等候佛的开示。?

此时,佛哀愍会中对菩提正觉仍未自在且只得到小乘果位的缘觉、声闻,也为将来佛灭度后末法时代欲发菩提心之人考虑,如此,佛向大众开示一条最上乘的微妙法门。佛宣示阿难及大众说:“你们既然决定发菩提心,对于佛法中的不可思议三摩提,立志勤求,不怕辛苦。首先应该明白发初心之时,有两条最重要的决定性义理。什么是发初心之二决定义呢??

“阿难,第一项决定义是:如果你们决定舍弃声闻小乘法而修大乘菩萨法,证入佛之知见,就首先应该仔细观察因地所发之心与果地所证之觉是相同呢?还是相异呢?阿难,在因地如果以生灭心作为证入不生不灭之佛境的基础,那是不可能的。理解第一决定义,你先可用智慧来观察世间一切可造作之物,都要变迁灭坏。阿难,你也应观察世间可造作之物,哪一种是不变坏的呢?从未听说过虚空会变坏,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可由人力造作的,因而它由始至终都不会变坏。你的身中坚固的部分是地性,润湿的部分是水性,温暖的部分是火性,摇动的部分是风性。四大缠结起来构成身体,由此四大构成的四缠分化了你湛然圆明的妙觉之心,发展而形成了看、听、感觉、思维的功能。这四种功能始终都受五迭浑浊的牵缠。?

“什么叫作‘浊’呢?阿难,譬如清水本来就是清洁的,没有半点污染,而尘土、砂石之类都是有质碍的,这两种体性是不相同的。世间有人若拿一撮尘土投入水中,土质就失去了质碍,净水也失去了清净之相而显现混浊状态。五重浊相也是如此原因形成的。阿难,你见到虚空遍满十方世界,虚空与见的作用并不能分别,虚空虽有而无实体,见虽有作用而无感觉。上述二者融合于一体,相互交织,就妄成世间诸相。这就是五浊的第一重劫浊。你的身体既是四大种组合而成的,见、闻、觉、知要受到身体的限制,而地、水、火、风的变化功能又使你有了觉、知等功能。上述二者融合于一体,相互交织,就妄成世间诸相。这就是五浊的第二重见浊。你心中记忆、认识、诵习的功能发挥作用就会形成知见,并且包容、显现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事相。离开外尘就没有事相可寻,离开知觉就没有体性可得。外尘事相和知觉功能互相交织,融为一体,就妄成知见留存于意识之中。这就是五浊的第三重烦恼浊。又,你的心中从早到晚生生灭灭,相续不断,知见常常留存于世间,而业力却常常使一切随着时间和空间变迁。虚妄知见和业果互相交织,融为一体,就妄成众生诸相。这就是五浊的第四重众生浊。见、闻、觉、知本来是一体的,没有差别。只是因为六尘的隔离而显出不同的六根体性。本性上是相知相觉的,在实际运用上则互相区分,同与不同,失去了标准。此种体性与作用互相交织,融为一体,就妄成生命诸相。这就是五浊的第五重命浊。?

“阿难,你现今欲从见、闻、觉、知功能上契合如来常、乐、我、净之境界,应当先抉择生死的根本,依据本来不生不灭的根性,舍弃虚妄生灭的识心,才能证成圆满清净的真心。以不生灭的清净心旋转虚妄的生灭作用,降伏无明烦恼,才能还归本觉的自性。必须以原本光明的不生灭心来作修习的因地心,然后才能圆成果地,得证无上菩提。正如欲澄清浊水须将其置于静止的器皿里,使其深沉不动。沙土慢慢下沉,清水自然显现,这就叫初伏客尘烦恼。去掉沉淀下来的泥土,得到纯净之水,这就叫永断根本无明。这样,清净纯粹的明相显现,对于一切变现都不会再生烦恼心,自然就契合于涅盘的清净无染的妙德。?

“第二项决定义是:如果你们决心发菩提心,欲以大勇猛的精神去求证菩萨道,就应该详细审察烦恼的根本。你无始以来造业托生,发生业果而轮转于生死之中,究竟谁是作者?谁是受者呢?阿难,你修菩提之道,如不详细审察烦恼根本,就不会知道虚妄的六根、六尘是从何处生出颠倒的。颠倒之源尚未知晓,怎么可能降伏烦恼证得佛果呢?阿难,你看世间解开绳结之人,如看不见结的所在,怎么知道如何解开呢?谁也没有听说虚空会被你撕裂破毁。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没有形象,根本没有结,不需要去解开。你的眼、耳、鼻、舌、身、识六根就是你的贼媒,自己劫去了自家宝藏。因而从无始以来于众生世界就生出了互相缠绕的缚结,使其不能超脱物质世间。?

“阿难,什么叫众生世界呢?世就是时间的变迁流动,界就是空间的方向位置。你应当知道,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从方位来说,有十个;从迁流来说,有三世。一切众生都是由虚妄交织而成,身中的变化与时空世界相互交涉干扰。空间位置虽有十个,但从有无确定的界限来说,众生只注意东、西、南、北,上和下及中间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只是依四方而定,其他也无固定的方位。这样,可以明确界定的就只有四个方向。这四个方向与三世相互涉入,互相配合,宛转相乘,就得到十二之数。将此数再与时、空的三、四数相乘,就可得到一十百千的无穷数目。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自都应该有一千二百功德。阿难,你应从中  定它们的优劣。如眼睛之见,只可见到前面,不可能见到后面。前方完全可以看见,后面完全黑暗,旁观左右也只能看到三分之二。统论眼睛的功德,其用并不完全。若以三分功德  量,一分阙无,因而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之听,十方均不遗漏。耳闻动尘之时,声音一经发出,无论远近都可以听到;耳闻静尘之时,其用便没有边际可寻。因此,耳根圆满完成了一千二百功德。鼻根之嗅,可使气息出、入流通,虽有出有入,但缺乏中间的交互作用,因而鼻根之用三分缺一,只有八百功德。舌根可以以语言宣扬所有世间、出世间的智慧,其言辞虽有一定的限域,但包含的义理却可以无穷无尽,因而舌根圆满完成了一千二百功德。身根之触觉可以判断触尘是否和顺己情,根、尘合时才有触觉起用,二者分离便不能起用。身根之触觉,根、尘合时有两种作用,离时没有作用,因而其也是三分缺一,只完成了八百功德。意根则融纳三世、十方一切世间、出世间诸法。无论圣法,还是凡夫之法,它都能尽其边际,包罗无遗,因而意根圆满完成了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你现在想逆转生死轮转的巨流,反思穷究生死流转的根本,以达到不生不灭的果位,那么,就应当体验六种受用根,哪一个是离知的?哪一个是合知的?哪个深?哪个浅?哪个是圆通的?哪个是不圆通的?如果你能于六根之中悟得圆通根,并依循圆通根去修习,就可以逆转无始以来虚妄交织而成的业力之流。在此,循着圆通根修与循着非圆通根修,二者迟速之别同于一日与一劫间的差距。我已经完全说明了六根湛然圆明之性所具功德的数目,你可以选择一个作为修习的门径。我将为你再作阐发,以增加你进步的可能。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中随便哪一门都可以修行,也都能得到圆满的无上正觉,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你根器下劣,不能有足够的智慧于十八界中自在选择。因此,我要竭力宣扬,使你能够从一门深入,证入一真无妄之地,于六知根可以同时清净。”?

阿难对佛说:“如何逆转生死之流,从一门深入而能六根一时清净?”佛告诉阿难:“你现今已经获得预流果,已灭除了三界众生世间见道位中所断我执分别之惑。但是,仍未能知晓现前根中无始以来之虚妄习气。这些习气须在修道位中才能断掉,更何况在生、住、异、灭之中的分剂,头绪繁多,数量无限!你现今观察显现于前的六根是一,还是六呢?阿难,若说是一,耳为何无见的功能?眼为何无闻的功能?头为何不能走路呢?足为何不能言语呢?但若将根固定为六,我现在于会中向你们宣扬的微妙法门,你们的六根究竟是哪一根来领受的呢?”阿难回答:“我是用耳来听的。”?

佛说:“是你的耳在听,与你的身、口又有什么关系呢?你为何又用口来发问,身体又起来恭敬地承纳法言呢?因此,应当知道,你的根,不是一个就是六个,不是六个就是一个,绝对不能说其本来就是一个或本来就是六个。无始以来,妄起颠倒,交互起用,因而才有一根和六根的虚妄分别。你们这些获预流果位者,六根的外驰习气已经消除,但仍未消除法执。譬如太虚空包含各种对象,虚空便随着对象而变化其形状,名称因而也各不相同。如果除去对象,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其实,太虚空怎能随你说同或者不同呢?更何况你又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一个虚空,或非一个虚空。你应该了解,六受用根也是如此。明和暗两种色尘在妙圆的自性中,掺杂交织,发生能见的作用。而此能见的功能与色相连结相映,凝结成根,其根元本为清净四大,也就是眼体。它的形状如同葡萄一样,由色、香、味、触四尘组成的浮尘根向外攀援,终日执着于色相上。动和静两种声尘在妙圆的自性中互相激发,发生能听的功能。而此能听的功能与声相连结相映,凝结成根,其根元本为清净四大,也就是肉耳。它的形状如卷曲的树叶,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的浮尘根向外攀援,终日奔逐声尘。通、塞两种香尘在妙圆的自性中互相显发,发生能嗅的功能。而此功能与香相连结相映,凝结成根,其根元本为清净四大,也就是鼻体。它的形状如双爪下垂,由色、香、味、触四尘所组成的浮尘根向外攀援,终日流逸奔逐于香尘。淡和变味两种味尘在妙圆的自性中互相显发,发生能尝的功能。而此能尝的功能与味尘连结相映,凝结成根,其根元本为清净四大,也就是舌体。它的形状如新半月,由色、香、味、触四尘所组成的浮尘根向外攀援,终日流溢奔逐于味尘。离、合两种触尘在妙圆的自性中互相摩擦,发生感触的功能。而此感触功能与触尘连结相映,凝结成根,其根元本为清净四大,也就是身体。它的形状如腰鼓的鼓腔,由色、香、味、触四尘所组成的浮尘根向外攀援,终日流逸奔逐触尘。生、灭两种法尘在妙圆的自性中交接相续,凝结成根,其根元本为清净四大,也就是意识之思。其犹如暗室之中的视觉一样,由色、香、味、触四尘所组成的浮尘根随法流转,终日流逸奔逐法尘。?

欢迎登陆论坛,还有福利等您哦!
X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Amituforum 无量觉社区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0 09:34 , Processed in 0.062581 second(s), 6 queries .

南无阿弥陀佛

© 无量寿 无量觉 Amituforu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