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解,可谓千差万别,各持己见。重读周曾西道长的解读,忽有豁然开朗之“妙觉”。 他说到了老子的“道一二三万”,一开始我怀疑他会走“阴阳气论说”之路径,没想到他由“气论”而“三才”,由恍惚而“有无”,层峦叠嶂,曲径通幽,渐入佳境。 周先生说,他也曾跟众多师傅、 ...
作者:美赫巴巴神的本质是爱试图单纯靠智力去认识神,会得到某些冷漠枯燥的概念,但却错过神性本质。的确神是无限知识、无限存在、无限能力和无限喜乐,但只有认识到神还是无限爱,才能认识其本质。在整个宇宙从中产生并最终融入的超越状态,神永远是无限爱。只是从(产生于二元虚幻宇宙出现与消失过渡期的)有限形体的角度看,神 ...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https://mp.weixin.qq.com/s/GjcB8tCAPksCHIcRO1jCSg 《佛陀》国语01《佛陀》国语02《佛陀》国语03《佛陀》国语04《佛陀》国语05《佛陀》国语06《佛陀》国语07《佛陀》国语08《佛陀》国语09《佛陀》国语10《佛陀》国语11《佛陀》国语12《佛陀》国语13《佛陀》国语14《佛陀》国语15《佛陀》国语16《佛陀》国语17《佛陀》国语1 ...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书,其中就包括《道德经》,分甲乙两个版本。经整理复原后人们发现,该版本与当下流行的《道德经》,存在数百处差异,部分差异甚至是颠覆性的。如今本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帛书版在篇中靠后的位置,而且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常”实为“恒常”之“常”,并非“寻常”之“常” ...
孔子曾拜见老子,问了几个问题,孔子十分佩服。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 ...
自汉以来,佛学作为一种思想和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自佛经,佛学经典或者禅林僧团的词语被我们接纳并且融合使用着,尽管许多已经被世俗引申,不再完全是它原来的含义。历经五年,我搜集整理了这方面的近600条词语,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成语甚至日常口语。按照拼音字母的排列顺序发出来,错误在所 ...
内丹实际上是对人体精、气、神来自道教00:0019:19点上方绿标收听本文主播语音版 壹内丹学的人体系统工程实际上是对人体精、气、神三大要素的修炼,它追求一种人生的最高艺术境界。这种人体系统工程,是一种参天地、同日月、契造化、返自然的开发人体潜能的工程,它追求天人合一,后天与先天合一,人与道的一体化的境界。这种境界 ...
CFIC导读:只有利他的人,才是无敌的。01对立统一的思维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02逆向思维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仁爱、礼义和忠孝,认为只有仁爱、礼义和忠 ...
佛教著名的“十四无记”问题 以及为什么有些问题佛不答 在世界形形色色的宗教中,佛教的哲学气味最为浓厚、哲学思想最为丰富深刻,乃举世所公认。晚清国内学者因而颇有说佛教非宗教而为哲学者, 孙中山先生曾将佛学赞誉为哲学之母。这种说法大概不无适应理性化的时代思潮,提高佛教地位的用意。然按释迦牟尼佛的一贯思想来看 ...
我应该揭露秘密中的秘密吗?就在这本书的开始?我应该现在就透露,甚至在你开始之前? 很好,它是:秘密中的秘密不是在字裡行间可以找到的,也不是奥修在演讲中所提到的美丽静心技巧能找到的。 喔!不!我的朋友,这么深的秘密是无法轻易发现的─很抱歉这样说─不然的话,我们的文字已经在世界上创造 ...
原书名 / The Book of Women 译者 / 陈明尧 目录 第一章 女性奥秘 第二章 历史:男人的故事(His Story) 第三章 真正的解放 第四章 性欲与高潮 第五章 婚姻的功课 第六章 爱的阶梯 第七章 关系不等于连结 第八章 母性品质 ...
很多人对《易经》感兴趣,也读过和听过不少相关的内容,可仍然感到一头雾水,摸不到其中的道道,也就入不了门。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你能把一根长竹竿竖着拿进家门吗?当然被卡住,但你把长竹竿放平躺,就可以轻松拿进家门。同理,那些入不了易门的人,是因为入门的姿势不正确,而被卡住,只有修正,方能入门。人读不懂《易经 ...
周天 天道支配着这个宇宙中的一切,只是它隐藏在存在的背后,不会表现出来而已。你看不到天道在作用,但是天道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掌控着整个世间万物的进程和演化(“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天道似乎空洞无物,就象是不存在一样。然而实际上它却是无处不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处于天道程序的控制之下(“大盈若冲, ...
《华严经》:经中之王,王中之王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认的“经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其中最被推崇备至的,正是《华严经》,被称为“王中之王”。《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据说是佛陀悟道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含摄其全部教法精义,其中直接彰显了佛陀广博无尽、圆融无碍的因行果德,堪称经中之海 ...
利维坦按:当有人断言,“”的时候,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或许我们从来没有直接地去体验外在世界,对于其间正在发生着的情况,往往是经由了我们的头脑的最佳推测。正是由于这种进化的适应性,我们带有预见性的大脑能够让我们免于被蛇咬,被汽车碾压的状况发生。 作为一位无神论者,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多年的静修冥想来破除自 ...
没有人不关心自己的运势,不然各种算命的先生只能喝西北风。预测命运态势的门派和种类,只怕不下几十种,譬如中国的抽签、起卦、测字、算八字生辰、扶乩,外国的塔罗牌、星座、水晶球等等,测算的人一脸高深,被测算的人诚惶诚恐。测算的说的云遮雾罩,被测算的穷追猛打,深怕听漏了一句。 其实,对于答案,被测算者大可不必如此 ...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众多河流的王者,是由于它安处在众多河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河流的领袖。人生启示:人生道路,先从小事做起,慢慢地成就大事业;做人低调包容,不要老把自己当作珍珠,而是要做奉献大地的泥土。2.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支配外物而不被外物支配,人才可 ...
道教发扬光大的前提就是道法的传承,但道法传承需要考察所传之人的品行,如果所传非人,就会贻害社会。不仅起不到传承的作用,还会逆天而行,违背道法自然的准则。道法传承中就有十不传的说法,具体如下:一、不忠不孝之人、不仁不义者不传。二、执迷不误、言语轻狂、自以为是者不传。三、不尊师重道,诽谤道者不传。四、不敬 ...
有安徽僧前来求法。师曰:“这是个问题,法怎么求?求什么法?法,法!我都不知道哪儿来的法,我从来没见过法,你不要胡闹。你拜什么?”师让他不拜,他还拜,给了他一棍,继续说:“安徽有二祖,要二祖传你法嘛。你不要求这个法那个法,没有法的。”“那时临济祖师,首座和尚叫他去问和尚什么是佛法大意,他刚想问,话音未落,就 ...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 ...
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敢于接受平凡,才是这辈子最不平凡的事。——师父曰1“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35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就是,最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 ...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虚云老和尚说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总骨,明白了这句话,也就明白了整卷经文。当年惠能大师闹市卖柴,闻听老者诵经,当听到这一句时,心有所悟,经老者介绍,投奔五祖弘忍大师,舂米八月,一偈明心,五祖暗示他 ...
1.菩提偈(节选)[唐]六祖慧能禅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2.插秧诗[唐]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3.金屑眼中翳[唐] 云门文偃禅师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4.家在闽山[唐] 怀浚家在闽山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而今再到花红处 ...
https://v.qq.com/x/page/i0652u5dxaz.html?翻译|字幕制作:文艳使用软件:Arctime视频来源:Youtube 视频来源:1978年6月23日,英国布洛克伍德公园,探讨的第二部分。 主题:人类有无可能停止认同过程?思想的运动制造了认同,认同构成了自我,是自我的根源。 自我死亡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智状态,数千年来我们受到心理伤害,大 ...
南怀瑾是一位读书宏富、贯通儒释道、修行颇深的国学大师。他对人生有着很多的精彩议论,夹杂在他对儒释道经典的解说中,每一句都体现着他的学问和修为,每一字都体现出一种通透的质地。这样一位智者的人生感言,极为难得,当今稀有,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一再领悟。1.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 ...
脾气倔强、越硬的人,记住命一定很悲惨,越是较劲的人命越不好。所以圣人都讲,要学水,上善若水,最上等的善人像水一样的柔软,它能利万物而不染,而不辞。什么叫不辞?我利用万物,但是我跟谁都不推辞,跟谁都让,但是刀劈不坏,火烧不坏,它永远是水。火要烧它能让其上天,变成水蒸气了,它就更厉害了,因为水火是不容的,但是 ...
和尚丹蹊在北京白云观见到了来自吉林省的王道长。王道长与他一样,都是来自于长白山地区。王道长85年就出家当道士了,那时他才19岁。他对王道长出家的缘起很感兴趣,就向王道长问起他出家的因缘……丹蹊与王道长的谈话,有些内容很重要和有代表性,丹蹊把他俩的谈话内容记录了下来。丹蹊:“当时,您信道出家的情形是怎样的?”王 ...
在人们观念中,人是由魂和魄构成的,魂为阳,构成了人的思维才智。魄为阴,构成了人的感觉形体。同时人们又对魂魄做出了更细的划分,出现了人有三魂七魄之说。魂分天魂,地魂和命魂,天地二魂常在生体之外,命魂则常在身内。魄是肉体独有的,命魂住身后,透过身体七魄散发能量,魄无命不生,命无魄不旺。 ...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 迦叶摩腾、 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一、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易使人受愚弄和蒙蔽的是内心的深爱和欲望。二、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又问另一位沙门:“人的 ...
1.上九,亢龙有悔。大意:上九天,龙飞得过高,必将造成后悔之事。(做事有度,物极必反)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意:天道的特点是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谁也不能阻挡。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3.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意:地的气势厚实温顺,君子应效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来包容万物。4.居上位而 ...
符咒,在道家(道教)修炼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什么叫咒?咒语在中国属于法术的一种,以某种特别的顺序或特殊音节念出,咒语的文字表现形式是符箓。咒语并非迷信,是人类表达意念的一种语言,传承于我国几千年的道家文化。这里小编介绍道教咒语三则:甘露咒 悲夫长夜苦,热恼三涂中。猛火出咽喉。常思饥渴念,一洒甘露水,如 ...
钟吕传道集之论内观此书为五代施肩吾整理。全书托名钟离权、吕纯阳师徒,并以问答的形式,论述内丹术要义。全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炼形炼气炼神为方法,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内丹学说,对后世影响甚大。其中内观本是各法毋论必经之路,故先布之,望观者细品。吕曰:“所谓内观之理,可得闻乎?”钟曰:“内观 ...
上品丹法节次炼己存诚第一尝观红尘之中,纷纷扰扰,大抵皆汨于利欲,非滞功名事业,即自玩忽年华,不知复还本性;间有夙生智慧希求大道者,而机缘不偶,却遇庸流指引,陷入曲径旁蹊,终身莫悟。--此至道之不明于世也久矣!予因夙世良缘,幸遇真师,得参《上品丹法功夫节次》。今已效验,不敢自私,务为剪荆除棘、辟门引路,直指坦 ...
《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又名《天地本起经》一卷,出於南北朝。内容为讲述宇宙生成论与修道论。称宇宙之生成由“太初”而“太素”而“太始”。就是道之初的赤气变为人之初的黄气,再变而为气之始的白气,此即为三气相包,三一混合,名叫混沌。由此而生成万物。全文:道者,谓太初也,太初者,道之初也,初时为精,其黑赤盛, ...
1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虚灵不昧”,大约是指本心不受外物障蔽,保持原始的本然状态,心灵处于安宁、虚静和专一的情状。在此状态下,才能静下来体察世间万事万物之“理”。不昧的“心”如镜子一般映出“理”,所以说,“心即理也”,心与理为一体,而反对朱熹将心与理分成两部分。2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
中国道家奇书奇门遁甲,八神、八门、九星及其口诀介绍。1、八神奇门遁甲中八神就是直符、腾蛇、太阴、六合、勾陈(阴遁为白虎) 、朱雀(阴遁为 玄武) 、九地、九天。《八神》口诀解密八卦之克应,奇门遁甲要运用,设置八种不同类,意义用途非小同。值符螣蛇并太阴,还有六合白虎神,玄武九地和九天,各司其位显神明。2、八门 所 ...
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萨成佛必经之道,也是我们凡夫在当世生活是否得到安乐的重要修行手段。这里的忍辱,不是指一味的包容别人的烦恼和恶意,而主要是指降伏自己的烦恼,是调伏自心不令起恶,令我们扩大心胸、积累福德,需要用智慧去加以观照和转化。当我们面对逆境或受到伤害时,应以智慧观照自己的心,而不 ...
┈━═╬☆ 静 心 思 维 的 九 个 层 次 ☆╬═━┈山上、寺庙的大德高僧,青灯相伴,口诵经文,念佛打坐是修行。山下、尘世现实生活中,勤劳善良的人们,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更加适合人类万众生命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空间,更加有利于人类万众生命的健康幸福,为人类万众生命造福,为子孙后代 ...
1.神秀禅师示法诗 ...
TXT格式:(包括《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重新认识你自己》、《一生的学习》、《爱与寂寞》、《心灵自由之路》、《谋生之道》、《爱的觉醒》、《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般若之旅》《超越时空》《智慧的觉醒》等,因收集自网络,且为TXT格式,易于修改,疏漏之处难免,建议上当当或卓越购买纸质版图书阅读。)下载地址:http: ...
脉轮能量书Ⅰ 作 者:奥修(OSHO) 译 者:沙微塔(SEVITA) 目 录 第一章 人是一道彩虹 第二章 亢达里尼能量的苏醒 第三章 灵妙体的发展脉络 第四章 身心灵的和谐 第五章 探索灵妙体的潜能与限制 第六章 七种梦与七种现实 第七章 脉轮的潜能与障碍 第八章 唤醒沉睡的 ...
悟后的修行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遵元音老人嘱咐,2000年后,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若不观心,若不寻找“本真的自己”,则不名修行。若不修行,则不得超越娑婆而往生净土,或曰则不得超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乃是春秋时期陈国苦县人。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比肩于孔子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著作《道德经》哲理深邃,文辞优美。《道德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大文化体系(儒释道)之一的道家文化。同时,《道德经》也是当今世界上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名著。《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五千言 ...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了,所以说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禅宗悟道之境界。 当我们修行的时候,如果想到到达净土,就应该先让自己的心灵澄净,灭除烦恼妄想。当我们的心灵清澈之后,我们所见到的环境自然也没有污秽,处处皆是净土。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
《心印经》由四言韵文组成,共50句,全经200字。讲述道教修炼的方法及理论,十分精要。经文首先指出"上药三品,神与炁精"。说明精、炁、神是人身的三品"上药",然后以此作为药物,修炼内丹。接着论述内丹炼养过程中的精神境界,就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修真之士以"存无守有"为诀要,先天大药"顷刻而成"。然后用"回风混合"的方 ...
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老子和孔子,曾有过一次相会,他们的畅言,留下了千古美谈。 让我们细细倾听,在研读和品味中,感知古圣先贤的胸襟和才智! 孔子周游列国,处处宣传行仁慈、复周礼、施仁政, 但诸侯国群起纷争,个个都想称雄称雄, 巴望高人献计献策富国强兵, 而孔子却通知他们不要争斗称雄, 而要善待大众,善待 ...
张三丰祖师曰:此诀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诀。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谴。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张三丰注解吕祖百字碑文 养气忘言守 丰祖注: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降心为不为 丰祖注:凡人之心,动荡不已。修行人 ...
《易经》曾被认为是一本算命的书,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它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易读,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总结几个《易经》最厉害的玄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1、大喜易失言。 言多必失,特别是在高兴时,因为希望分享,所以广而告之。但是,心可以亢奋,话仍要沉稳。 02、大怒易失 ...
处在这个意识状态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控制力,对自己的言行采取完全放纵的方式。当他生气了时候,他就会大发脾气;他想要什么东西,他也不管不顾就一定要拿到手,他的关注点永远只在自己个人身上,完全不顾及他人及周围的环境,等等。处在这种意识状态的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没有一点自制力。 处在这个意识状态的人,对自己 ...
《道德经》第5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把万物一视同仁。圣人无所谓仁爱,将百姓一视同仁。天地之间,不就是个风箱吗?风箱虽然中空(得中道),越鼓动它,产生的能量就越多。言辞越多,反而更体现内 ...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时至今日,王阳明心学对于当下浮躁的社会大众来讲,仍有着深远借鉴意义。 ...
素书 《素书》为圣人黄石公所著,上面书有秘戒:‘此书不许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所传非人,一定会受到祸殃,遇到合适的人不传,也将受到祸殃。’ 呜呼!黄石公竟如此地慎重!黄石公遇到张良这样的豪杰,便将此书传给了他;而张良未遇到合适的人选,便把此书陪葬在坟墓中了。 张良拜师 五百多年后(晋末),此 ...
转境不如转心,烦恼即是菩提。 烦恼的根本不是外界的干扰,而是内心的显现! 遇事就是遇自己, 正事就是正自己, 那是我心,与事何干? 当我们把烦恼看作敌人时, 烦恼就像苍蝇一样, 越想消灭却越来越多。 当我们放下对抗之心, 静心观照烦恼时, 烦恼就化做朵朵莲花, 世界当下回归清净。 转境不如转心, ...
有一个成语“呼牛呼马”,意思是别人辱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 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自认为博学的人,名叫士成绮。他经常听别人赞叹老子具有超然高尚的智慧,于是长途跋涉,登门拜访老子。 他看到老子的家如同老鼠洞一般杂乱不堪,生气地说道:“听人说你是拥有大智慧的圣人,我走了几百里路来见 ...
《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 我们和朋友、亲人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他们的错误,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脾气。 古人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我们若是老是盯着别人的错误不放,很容易击起对方的反击,双方你一句我一句,事情就算毁了。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相交为友。 俩人一起去做生意 ...
《金刚经》里最震撼人心的12句话! 一说起《金刚经》,出家、在家的人,怕都是非常的熟悉。 出家的人,每日早晚课,都念的会背了。 在家的人,只要稍有文化,也是没有不知的。甚至有人认为佛教念经,念的就是《金刚经》。难道还有其他的经? 不是他们孤陋寡闻,而是《金刚经》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 有一点共同的是,不论是 ...
1、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很多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来自上天的保佑,当然是大吉大利。这样,人就犯了一个最普遍的毛病:宁可相信外在的神秘力量,而忽视自身的内在追求。而易经的宗旨,是完全以人为本的。易经的首卦为《乾》,强调的就是人的自强不息。 与其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比如说,自求口实,自求多福,以及前面说 ...
。值此殊胜日,顶礼惠能大师。
我们学佛的都知道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也是修佛成佛的必经之路,俗话说:,忍辱共有六个层次,分别是:。也是我们凡夫在当事生活是否的到安定安乐的重要修行手段。 第一种是“力忍” 力忍就是“能人忍所不忍”,需借助内心强大的力量,比如说:别人扇我一巴,指着我鼻子一番大骂,我当然是非常生气的。可我是修行人, ...
我们时常会在网络文学中看到这样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你可知这些话出自《道德经》吗?《道德经》 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老子》、《五千言》, 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其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 ...
修行很不容易,首先你要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要圆融。尤其是有的人,懂得教理教义比较多,总发现现实和理想很有差别,他就很为难。我想,不管有没有学佛,为人处世先要做好。学佛后,要防一个毛病,就是容易看到众生的过失,常用因果戒律来衡量别人,这才是最痛苦的。比如学佛后,看到别人吃肉,就说别人业障重。跟别人说佛法, ...
命首先是指天命,就是一个人,生而为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最终体悟。 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命通常指的是一种定数,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一人一口命,好命歹命,生来就有。 汉朝的大学者王充 ...
8.25周五今天早晨一起床,大脑突然涌现出一个想法:把《道德经》里提到的所有辩证关系写出来,结果利用今天一天是时间整理出200多个,每天读一遍道德经每天都有新发现新感悟,我把这个习惯要坚持一辈子……其实,不是为了读而去读的(当然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读才去读的),而是想通过无数的阅读,不断地去反思了解自己。李小龙曾说 ...
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 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所著, 此书不仅是道家养生学的理论源头,亦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 因此,《参同契 ...
清净也是魔啊!所以禅宗祖师有几句话:「起心动念是天魔」,什么是天魔?是你的起心动念而已,你自己生的法相。「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大家注意啊!很多人都落在这个魔境,光想打起坐来什么都不知道,以为什么都不知道是入定,那个是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落在五阴境界,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有时候好像很清净, ...
清代冯巨源任赤城教谕时,说赤城山中有一老翁,相传是元代人。他去拜见,称他为仙人。老翁说:“我不是神仙,只是懂些吐纳导引之术,才得以不死。”巨源询问他的道术,老翁说:“不外乎《丹经》,但并不完全依靠《丹经》,其中分寸极为微妙,假如没有口诀真传,只依法运用,就像靠棋谱对弈,是必败无疑的;如同拘泥于药方治病,病 ...
太阳是七色光组成的,万物都是七色光组成的,我们人类身上有光吗?有!我们人类也是七色光组成的。 何为“光”?光者明也,我们的身体是远古的身体,是大自然的身体,是天下大众的身体,是为人民服务的身体。当我们做事没有贪婪、没有妄想、没有虚假的时候,只有做事情全面周到,大方向明确,小方向清楚,宇宙的智慧之光就在 ...
道家智慧,非常讲究人每一步修行的境界,因为境界不同,所得到的“道”也不同;下面这十种境界,代表了不同状态下,不同阶段的生命感悟。 [hr][hr]
1、我们都喜欢炫耀自己,显示自己拥有一些什么东西,你知道一朵水仙或者一朵玫瑰。他从来不假装,它的美就在于他本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2、重复与习惯,助长了心灵的怠惰。心灵需要冲击才能清醒过来,我们把这种冲击称为“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是那些陈腐的说明、辩解、谴责,这一切又使心灵昏沉如入睡。心灵时时落入这种 ...
叔本华 著 韦启昌 译 选自《叔本华思想随笔》 2 溪水只要没有碰上阻碍物就不会卷起漩涡,同样,人性和动物性决定了我们不会真正察觉和注意到与我们的意欲相一致的一切事情。如果我们真的对事情有所注意的话,那这些事情肯定就是没有马上顺应我们的意欲,这些事情已经遇到 与这一道理互相吻合的还有这一事实:我们一般都会 ...
庄子九征,1,远之观忠。2,近之观敬。3,烦之观能。4,猝然问知。5,急之观信。6,委财观仁。7,告危观节。8,醉之观态。9,杂处观色。而孟子曾言: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以上之法对人一观而知。 虽说从古到今有很多的识人之法,但是 人心还是难懂,知人知面不知心; 相遇太美,相爱容易相处难; 有 ...
天地运行各有规则,这就是古代圣贤所说的道。而人际交往也遵循一定的规则,这就古代圣贤所说的术。用鬼谷子的纵横术来理解:术乃小道,道乃大术! 自然之道是不可违背的,使用能源就会造成污染,破坏植被就会恶化生态。而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则,同样不容违背,否则幸运将离之远去。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四条人类的命运天规,顺势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Amituforum 无量觉社区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5-4-30 18:12 , Processed in 0.302091 second(s), 220 queries .
南无阿弥陀佛
© 无量寿 无量觉 Amitu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