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Amituforum 无量觉社区

↓ 底部


会员专区切换至【手机版】

切换本帖至【手机版】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悟后的修行
https://www.amitufo.net/bbs/thread-31896-1-1.html

[美文] 悟后的修行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8-4-11 22: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悟后的修行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遵元音老人嘱咐,2000年后,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若不观心,若不寻找“本真的自己”,则不名修行。若不修行,则不得超越娑婆而往生净土,或曰则不得超越烦恼而融入自性。 迷人以为,进入兜率内院,便是到达物理空间的某个地方。然而,佛教所说的弥勒内院,却不是一个物理空间中的某个地方,而是见性后的自心境界。 若是臆想出一个弥勒内院,以为是在物理空间的某个地方,这便是妄想自惑,轮回无期。觉林菩萨云: 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 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 若能如是解,彼人见真佛。 心亦非是身,身亦非是心, 作一切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1] 弥勒内院,不在别处,正是诸人的自性法身,或云诸人的无相真心。弥勒菩萨,也非别人,正是住在弥勒内院里的人,正是住在自性法身上的人。学人证悟了自性,以自性为家舍,便是入住了弥勒内院。 善财入楼阁之后,或云善财见性之后,弥勒菩萨令善财童子往诣文殊菩萨。善财再次拜谒文殊菩萨,受文殊菩萨之教,而参普贤菩萨。 问:如何是普贤菩萨? 答曰:普感普应,无所不周,故名为普。顺性起用,妙用无穷,故名为贤。普贤,表大机大用,果德圆满。 见性之前,依文殊之教,南寻遍参。参善知识,旨在见佛,或曰旨在见性,或曰旨在见“本真的自己”。见性之后,依文殊之教,行普贤之行。行普贤之行,旨在究竟圆满,或曰完全地恢复本来面目。 打开本来、见到本性之前,读经看教,打坐用功,绵密观照,等等,这就相当于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在见地正确的前提下,我们如法用功,妄想就会渐渐地歇下来。妄想歇下时,借着不期而遇的外缘,豁然之间,便能识得这个空明朗净的自性法身,这就相当于弥勒弹指,楼阁门开。楼阁门开,善财得入。 打开本来、见到本性之后,就要对境练心,事上锻炼,这就相当于善财童子行普贤行,就是随一切缘,消一切习气,度一切众生。 度一切众生,就是消一切习气,而不是把对象化的生命个体转移到物理空间的某个地方。永明延寿禅师云:“经云,佛告比丘,汝等日夜常生无量百千众生。若能智照,不起相续之念,即是度众生。又,了念即空,无有起处,即是度尽无量百千众生,不见有一众生而得灭度者。台教云,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六根为男,六尘为女,识为媒嫁,出生无量烦恼为子孙,故经云:有念即生死,无念即尼洹。”[2] 修行不是消灭念头,而是消灭习气。若是消灭念头,那么,修行成功的人,就是没有念头的人。没有念头的人,就像木头石头,这人还有什么用呢?正起念时,无念可起,方名无心道人。 无心道人,不是某个生命个体,而是无挂无碍的这个妙明真心。黄檗祖师云: 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 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 [3] 唯此一心,是无心道人。唯此一心,是观音的人。若无此心,谁来见色?若无此心,谁来闻声?若无此心,谁来辨他吉凶?故知此心,便是觉者。故知此心,便是佛者。故知此心,便是仁者。仁者,觉察的主人也。麻木不仁,即麻木不觉。即此仁者,即是觉者。即此佛者,即是仁者。或仁或佛,同一实际。 问:借助何法,觉悟自心? 答曰:借助般若,觉悟自心。借助智慧,觉悟自心。是故经云“般若波罗蜜”,亦名大智慧到彼岸。 问:彼岸在何处? 答曰:迷即此岸,悟即彼岸。迷则迷自心,悟则悟自心。迷自心,即是众生,即在此岸。悟自心,即是诸佛,即到彼岸。到了彼岸,此岸已无。此岸既无,彼岸何存?彼此消融,绝待一真,是名真彼岸。这个“真佛”,这个“彼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他只是一个当下的“原本的真实”,而不是用功修成的,而是回头发现的,而是全身融入的。用造作事物的方法而造作圣人之道,则是背道而驰,百千万劫,而不得成。譬如,世上本无高楼,可以建造出高楼。某人本不是演员,可以把他训练成演员。如此造作,是形而下学,而非返本还源、恢复本真的圣人之学。 圣人之学,不是造作而成的,而是返本还源而成的,所谓去掉自心的污染,恢复自性的光辉,儒家所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克己者,格物也,灭人欲也,除污染也。复礼者,恢复天理也,恢复本然也。若是恢复了这个天理,若是恢复了这个良知,则天下万事万物,尽归良知心体。遍含万相的良知心体即是仁,遍含万相的良知心体即是佛。或名仁,或名佛,名异而实同。 若是归了这个仁,若是归了这个佛,或曰悟了这个心,或曰致了这个知,则“一通百通”,“一真全真”,故云“天下归仁”,故云“十方净土”。此时,横拈竖捏,无有不是,孔子所谓“从心所欲”是也。若是此处通而彼处不通,那只是未致良知,那只是未复天理。譬如有人,以为自己明了自心,致了良知,然而,触境遇缘,则处处障碍。既然触境遇缘,处处障碍,这便是还在娑婆。
[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大正藏》九册,第四六五页下至四六六页上。 [2] 《宗镜录》卷八十九。《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九〇四页下。 [3] 《传心法要》。《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三八〇页上。 1523398310860441c47ba0b
1523398310860441c47ba0b

主题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欢迎登陆论坛,还有福利等您哦!
X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Amituforum 无量觉社区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5-5-1 04:40 , Processed in 2.886348 second(s), 31 queries .

南无阿弥陀佛

© 无量寿 无量觉 Amituforu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