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90年代,世界电影不约而同出现一次巅峰时刻。
自94年始,高光不断,久久不息。
不仅好莱坞、欧洲,亚洲也是这场盛宴的重要参与者。
今天安利的,是一部90年代来自伊朗的重要作品——
《小鞋子》
它获得了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至今仍以9.2的高分排在豆瓣电影Top250的第63位。
本片是著名导演马吉德.马吉迪的作品,他一生都痴迷于儿童片的创作。
早期的《手足情深》,以及此后同样获得过蒙特利尔最佳影片奖的《天堂的颜色》,都是这位长得像爱因斯坦的老爷爷的作品。
《小鞋子》有一个简单的故事。
9岁的阿里放学后,去鞋铺取妹妹的粉红小鞋,却在途中买菜的时候把鞋子弄丢了(被拾废品的当破烂捡走了)。
被店主呵斥驱赶,百般焦急的阿里忍着恐惧和委屈,偷偷摸摸在菜店周围反复寻找无果,含着眼泪失望的回家。
面对妹妹萨拉渴切的目光,阿里充满内疚,只能如实告诉妹妹鞋子丢了,并央求妹妹不要告诉父母。
对于这个母亲重病、五个月交不起房租、买土豆都要赊账的贫困家庭来说,一双鞋子就是全家好些天的口粮。
萨拉失望又伤心,纠结着要不要跟父母告状,终经不住哥哥的哀求和善良天性,她决定不说。
晚上在纸条沟通中勉强同意了哥哥的提议:共穿一双鞋子上学。(PS:彼国男女有别,男女生上学时间是错开的。)
一双小鞋子,成为兄妹俩的心头之痛。
第一天穿着哥哥宽大破旧的鞋子去上学,难为情的萨拉在无人注意的情况下总是下意识的把脚往后缩,直到跳远的时候因为穿着球鞋得到老师的肯定才开心了起来。
下课铃一响,立即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撒腿狂奔至约定的小巷和哥哥换鞋。
长长的的小巷,承载着兄妹俩共同的秘密。
一次因为跑得太快,不合脚的鞋子落进了路边的水沟,又急又慌的萨拉追着鞋子跑了很久,最后还是一位好心的大叔替她捡到了鞋子。
每次路过卖鞋的地方,萨拉总会隔着橱窗驻足流连,痴痴的望着里面漂亮的鞋子舍不得离开。
阿里心里歉疚,总是想法尽量弥补。
因为学习突出老师奖励了一只铅笔,他第一时间拿回家送给了妹妹,看着妹妹开心的笑脸,阿里特满足。
因为和妹妹共穿一双鞋,爱惜鞋子的阿里拒绝了小伙伴多次踢球的邀请。
周末和爸爸去城里打零工,回家的路上爸爸畅想着给家里添置家具电器甚至搬个新家,阿里仍然心心念念想着给妹妹买双鞋。
学校长跑比赛,爱惜鞋子的阿里一开始并没有报名,但看到三等奖竟是一双球鞋时,已经错过报名机会的阿里哭求老师给报上了名。
阿里的爸爸,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工人。
他喝水的时候坚持让萨拉拿自己家的糖罐,决不动替清真寺保管的一大堆糖。
带着阿里进城打零工,最终却以车毁人伤收场。
愁容满面的脸上,写满对生活的茫然和对儿女的愧疚。
阿里的妈妈,重病在床,尽管家里一贫如洗,有了好吃的却不忘让阿里给邻居送上一碗分享(邻居大叔也抓了一把糖果给阿里作为回馈)。
这是一个贫穷的故事,却充满爱。
全剧没有坏人、没有暴力,呈现给观众的一直是平和、冷静和温暖。
生活在底层的父母,讲不出大道理,却在经年累月的言传身教中教会了孩子宽容善良。
萨拉无意中发现丢失的鞋子竟然穿在另一个同学脚上,兄妹俩鼓足勇气前去讨要,结果在发现同学的爸爸是个盲人后又默默的退了回来。
这是深入骨子里的教养,跟贫富无关。
而小女孩捡到了萨拉的铅笔(阿里送的那支),虽然爱不释手,还是在第二天主动还给了萨拉。
萨拉对鞋子的执念瞬间释然,两个女孩四目相对,笑颜如花。
孩子间的感情多么美好珍稀,如此细腻纯真。
本片有大量感人至深的细节。
妹妹嫌弃哥哥鞋子太脏不想穿。心虚的哥哥立马讨好提议把鞋子洗干净,洗着洗着,兄妹俩就着肥皂开心的吹起了泡泡。
这是兄妹俩难得的欢乐时光,童真的脸上,小小的阴霾荡然无存。
阿里最后并没有为妹妹赢得运动鞋(季军才有,阿里因为跑得太快得了冠军)。
筋疲力竭满怀愧疚的阿里面对妹妹失望的目光,沮丧的沉默着,把满是水泡的小脚伸进水池。
金灿灿的阳光下,鱼儿簇拥,安慰着这个一直奋力奔跑却依旧改变不了命运的小小少年。
镜头一转,父亲的自行车筐中,隐隐露出的是一双球鞋和妹妹念念不忘的红色皮鞋。
结尾干净漂亮,戛然而止。
最佳影片奖实至名归。
导演马吉德.马吉迪曾说过:这是一部献给成人的童话,唤醒人们对童年遥远的记忆,进而想到贫穷生活与单纯、天真、善良、快乐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给我们这些大盆友拍的电影,谢谢,谢谢。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不以物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