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若把《贼巢》当做一个范本的话,它可以一次性地告诉我们,野心和格局到底有什么区别。 影片一开始, 是灯火阑珊的洛杉矶航拍,在如电路板一样的城市俯拍镜头里,字幕打出“美国洛杉矶是全球银行抢劫之都,一年2400次,一周44次,一天9次,每48分钟就有一宗银行抢劫案发生。” 片名贼巢,指的就是洛杉矶。 好莱坞的叙事管理中,商业电影要在开头完成奠定风格、震慑观众等一系列任务,《贼巢》在一开始,大伙儿就干了一票。 只是不巧,买咖啡的警察,很快出来。 因为误会弄洒了咖啡的警察是要掏枪,劫匪开枪,进而大批警察赶到,发生了一场大规模枪战。 一劫匪头戴面具,手持突击步枪,一口气打光两个弹夹。 这是一个宏大、硬朗的开局,如果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影片应该在写实的道路上有所建树,但导演很快就显示了他更臃肿的野心。 劫匪抢了一辆空的装甲车后,就像水滴渗透一样散落到洛杉矶各个角落,导演也开始有条不紊地描述警察的家庭生活、劫匪的家庭生活。 一直在这部长达2小时28分钟电影,还剩下28分钟时候,劫匪和警察才再一次正面硬扛,期待了两个小时的枪战再次如雷电骤起。 劫匪有退伍军人的背景,这次枪战几乎是按照一场战争的规模打的,一开始劫匪就是轻机枪的火力压制,射穿钢板、打爆轮胎,玻璃飞溅。 警匪双方都展示了极高的技战素养,开战之前,先穿防弹背心,然后交替开火,侧翼包抄,层层推进。 尤其是劫匪头子,在手臂中弹的情况下,单手换弹夹,用脚后跟踢枪上膛,继续开火。 怎一个牛逼了得。 2. 不要误会,上述场面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在《贼巢》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煞有介事地布局。 很明显,导演玩的是两种对撞逻辑的交错应用。 警察粗莽,行事如土匪。和脱衣女郎鬼混这样的事简直是小菜一碟,嫌疑人一清醒,就看见警察和一个光着屁股的女人经过。 至于暴力执法,那只能叫执行公务。 劫匪文质彬彬,绝不滥杀无辜。对待家庭和家人,也是一个好男人典范。吓唬未来女婿那一段,笑死,虽然整体没啥大用。 这种逻辑其实也是导演放着好好的枪战不拍,反倒去营造人物和生活的一个原因。 他想在火爆的抢劫和枪战发生前,营造出一个更为火爆的生活质感,只是两者按照不同的内在逻辑,分别以常态和突发两种形式存在着。 枪战考验的是创作者的专业技能,这事一般找一个地道一点的顾问就可以解决。生活质感这件事,考验的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敏感,还有专业技能的精深等多个方面。 《贼巢》做到了不同,但它的不同只是装腔作势,因为格局不是一味做大的,而是要落实到细节,靠无数的细微去垒砌起来的。 影片中很多人物最后都无故消失,如那个未来的女婿,如警察的女儿。 生活中,的确是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无缘无故地散了,但电影不行。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物都要有始有终,每一个道具和细节都要有作用。 影片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细节失真。 说劫匪们抢了3亿美金,装车运走。 那么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换算,“新版100元美金纸币重为1.15克,1万元就是115克。 1亿元就是1150000克,也就是1150公斤=1.15吨,3亿美金就是3.45吨。” 请问需要几辆车,多少人,多少时间可以运走? 美国储备银行突然出现一个送外卖的小哥,要出门,但没有进入的记录,守卫只是看了他两眼,竟然,放行了。 劫匪头子抢了钱,连察看都不察看一眼。 细节的荒腔走板,才是问题所在。 3. 导演克里斯蒂安·古德加斯特是一个很好的动作导演,他在动作之外,想重新搭建一个世界的努力,当然值得鼓励。 但想法和目的之间,隔着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大多数人都如古德加斯特这样,靠一带而过试图蒙混过关的,可反倒成为最显眼的硬伤。 《贼巢》布满了粗人装文明的进退失据。 《赴汤蹈火》也说的是抢银行这件事,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在老老实实地讲一个故事。 只是在一次闲聊时,一个印第安老警察说,“你们白人当初是靠抢劫占领这个地方的”。 影片深不可测的主观在这次谈话中一闪即逝,白人对当地土地施行了两次抢劫,第一次抢劫是占领,用的是枪。第二次抢劫用的是贷款,超前消费。 《贼巢》做出了类似的努力,但达到的是迥异的效果。它太用力,该轻松的时候,只是故作轻松。它太想解释,牵扯了太多人和事进来,反倒没法收场。 就像影片最后那个反转。 反转不能只靠最后一张照片去解释一切,在前面的细节中埋伏的线索太少,导致反转都像是跳大神。 这种戏剧化的努力和影片的动作写实逻辑仍然在冲撞。 免不了眼高手低,装腔作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