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Amituforum 无量觉社区

↓ 底部


会员专区切换至【手机版】

切换本帖至【手机版】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https://www.amitufo.net/bbs/thread-32829-1-1.html

[推荐]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8-5-24 11: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说到中国文化,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等。

今天推荐的书,大多是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必得了解本书所讲的历史。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早期的中国人,为了争夺物质利益和精神资源,主动向中原靠近,形成了一个“漩涡”动力模式。这个模式一旦开启,就停不下来了。

兴衰得失一时计,是非成败转头空。漩涡的模式形成了古代的中国,中国的文化,也深受影响。而现如今,中国早已进入另一种模式。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儒家、道家、佛家,这样的一个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在古代,家国制度的建立都依靠儒家文化。由此,儒家生成了一套又臭又长,非常繁琐的制度。反倒是一心炼丹求长生的道教,清新脱俗,令人向往。至于后来传入的佛教,在世俗的中国人面前,想要保持高冷简直是活不下去。

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对待儒、道、佛的时候,充满了实用主义,谁管用信谁。古代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国民性,指的是一个国家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

当然,国民性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作者认为,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如果说春秋时代的中国人还算单纯淳朴,唐代人至少还雄健阳光的话,到了清代,中国人就只剩下流氓气质了。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本书探讨的是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以人伦关系为最终导向的人生哲学,从而产生的种种现象。说简单一点,就是中国人有很多臭毛病,也就是所谓的劣根性。对于这些劣根性的东西,鲁迅批判过、李宗吾咒骂过、柏杨讨伐过、龙应台想要一把火烧掉。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本书所讲的是官场上的潜规则,那些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潜规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是它一旦出现,就很难消亡。潜规则好吗?不好,潜规则绝对是中国文化中危害很大的一种存在。那么潜规则为什么没有被抑制?因为有时候它真的好用。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有了潜规则,就会出现相应的配套制度,尤其是“钱规则”。

为了适应一个潜规则的官场世界,“亚财政”出现了。亚财政是当官的人利用权力重新瓜分社会财富的集体现象,其实就是腐败另一种清新脱俗的说法。

在亚财政的状态里,吃苦受难的当然是吃瓜群众了。你想想,本来作为吃瓜群众的你总共有两个瓜,一个交给政府,一个留着自己吃。结果有了亚财政,你还得把自己吃的一大半交给当官的吃。最后瓜不够吃了,社会肯定得崩溃。然后重新来一个新的政府,征服承诺不偷吃群众的瓜,可是官员没有承诺。

这种文化,也是导致中国朝代更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无论更迭多少个朝代,这种文化似乎很难灭绝。只要潜规则还在,“钱规则”也就不会走远。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古代官场行事规范的百科全书,几千年做官诀窍尽于此。

小说揭露了官场的诸多规则潜规则,今天处处碰壁的人,依然能从中找到许多事情的影子。这一规则本不适用于现在,但用的人大有人在。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如果说官场的复杂和勾心斗角导致了乌烟瘴气的话,那么“士”就是空气净化器一般的存在了。

“士”,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表述不够准确,要划掉今天的,“士”,大致相当于西方世界所描述的“知识分子”。

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经延续了2500年。他们是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是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者。

当然,士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中国个阶段的发展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于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努力吧!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当年,跑遍好几个省,也没有得到重用的孔子,大概也没想到,自己的思想有朝一日会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毫无疑问,孔子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士”。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周边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今天,孔子的智慧更是走向了世界。

本书是林语堂先生为了给外国人介绍孔子,专门写的书。偶尔迂腐,偶尔狂放,偶尔自嘲,偶尔嘲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有理想,在现实中却不得志的人。

作为脚踏中西文化两只船的国学大学,林语堂通过自己幽默,让人看到了从2000多年前一直活到现在的孔子!也让人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士”的重要性。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有一句话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拿名媛来做比喻吧,世风日下,真正的名媛也都快绝迹了,这时候,自然要假的名媛出来撑场子。士也是这样,在一个没有士的年代,会出现很多假士——打着学问的幌子求功名。

吴敬梓给这些人的建议是:“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没有官场的那些蝇营狗苟,也无需担忧在历史的长河中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唯一重要的就是人情面子了。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对中国人而言,脸上无光显然比肚里没粮要严重的多。

中国人之所以看中人情面子,是因为个人的生活、成长,家族的兴旺、发达,都需要人情来打点和疏通。在此基础上,人情与权力有了紧密的联系。靠山、撑腰、走后门,这些关系都是人情和权力进行的交易。

当然,在这样的交易中,能捞到好处的永远都是少数人。当规则、理性和制度被抛弃时,社会资源、社会支持只会向少数人倾斜,仗势欺人的威权却由此诞生。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看到这三个字先别激动,本书作为中国第一本世情长篇小说,写的可不止西门庆床上那三千多字的事儿(虽然那三千字挺重要的吧)。

《金瓶梅》是《水浒传》的同人小说,借着《水浒传》的外壳,展现了晚明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现象。西门庆的官场和情场,金瓶梅三位女士超常的欲望,一个病态社会下无人生还的悲惨景象跃然纸上。

本书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写透了中国人的文化,对中国的国民性有很深刻的剖析。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建立秩序、走向强盛、陷入困境,然后再建立另一个秩序进行重复……为什么中国的历朝历代下来,大体都活出了循环小数的模样,在期望带来失望的恶性循环中循环呢?

“汉学三杰”之一的魏斐德认为,中国社会的基础是农民、士绅和商人三个社会群体。三个群体通过互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活力来源,也从中体现出来。

帝制的衰落,并非是王朝的衰落,而是这一结构的崩塌,是文化的崩塌。

这15本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

中国文化的命运,也是每个中国人的命运。

中国没有宗教,是孔子的教化和倡导,让中国人在2000多年间,形成了基本的民族精神: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早熟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诸如幼稚、老衰、不落实、落于消极、暧昧而不明爽等等。

中国文化到底要走向何方?这是关心自己命运的每个中国人都会关注的事情。在我们落后挨打的年代,我们以为照搬西方,就可以做个安稳的吃瓜群众。但事实证明,吃了别人的瓜,照样还得挨打。

梁漱溟给我们的建议是:注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

主题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欢迎登陆论坛,还有福利等您哦!
X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Amituforum 无量觉社区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5-4-30 19:21 , Processed in 7.506118 second(s), 28 queries .

南无阿弥陀佛

© 无量寿 无量觉 Amituforu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