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新京报发布了一份其按照华语文学、国外文学、非虚构/传记、艺术、思想、历史、社科、经济、儿童/教育、新知/生活十个大类中遴选出的共计60本好书的书单。
这份“年中书赏”向来为出版行业所关注,此次新京报遴选的标准是“好书”,他们对于好书的理解是“不在于故事的好读,不在于表达的通俗,更不在于有多少人正在购买和谈论它,而在于这本书将读者的理解力扩展到何种程度。”在这份好书书单中,广西师大社共有3种好书入选,其中《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入选艺术类,《文心雕虎全编》入选儿童·教育类,《魔丸的诞生》入选新知·生活类。
今晚,借着这份“年中书赏”的发布,我们将这三种书的内容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另外,文末还附这份上半年好书书单的所有入选图书书名,供大家按图索骥寻找好书。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8年度新京报
年中书赏入选图书
1.《魔丸的诞生》
著者: [美] 乔纳森.艾格
译者:语冰
这是关于一颗小小药丸——避孕丸的故事。全书讲述了这颗魔丸是如何被科学家制造出来,人们怎么看待它,它到底代表着什么,又是如何改变了世界。
作者乔纳森·艾格曾是《华尔街日报》记者,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因此这本书既有社科图书的严谨缜密,又有历史小说般的谋篇布局,还有时代电影式的高潮低谷。看了这本书,你会知道,原来现代女性的生活格局得以形成得归功于1957年避孕药的诞生,在避孕药诞生之前,女性根本谈不上实现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动辄怀孕,噩梦一般的局面,更别提对自己的生活掌控。女性们都在尝试一些避免怀孕或者终止妊娠的办法,大部分时候,这些方法都非常残忍。
20 世纪20 年代(对,就是100年前),贫困女性通过使用松节水,吞食过氢氧化钠和火药甚至是毒药,用碎砖块敲自己的肚子,从楼梯上滚下来和……将红榆树树干、麻黄、毛线针或鞋钩插入自己子宫的方法来中止妊娠,简而言之,她们宁可冒险承受巨大的副作用,被逮捕,甚至死掉,也不愿意怀孕,不愿意接受一群unwanted babies。
“魔丸”诞生后,改变显而易见,1960年,典型的美国妇女平均育有3.5个子女;到1980年时,这一数字下降到了2。头一次,定位自己是工作者的女性超过了家庭妇女。避孕药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家庭结构转变有明显联系,1970年,70%带有6岁以下子女的妇女赋闲在家,30%工作。但现在,这个数字差不多倒转了过来。而且还有22%的妇女收入超过了丈夫。
1999年,《经济学人》将避孕药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进步。美国《时代》周刊在避孕药诞生50周年的时候发过一篇文章:“今天,世界上有超过1亿的女性用这粒小小的粉色药丸迎接新的一天。避孕药,它是如此地渺小,如此的强大,如此令人吃惊地费解。”
为这一颗小小药丸的诞生,无数人都贡献过心力,而《魔丸的诞生》正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从桑格早年在格林威治村的叛逆时光,到20实际60年代风口浪尖上的性爱革命,四位主人公不懈的努力和他们身后无数支持者的群像,构成这本引人入胜的社会、文化、科学的历史之书。
2.《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
著者: [美]H.C.罗宾斯.兰登
译者:石晰颋
国内关于莫扎特的图书其实不算罕见,那么《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的特别之处在哪?首先要从这本书的作者霍华德·钱德勒·罗宾斯·兰登说起。
兰登是一名音乐学家和历史学家,在西方音乐史学界地位很高,是海顿、维瓦尔第、莫扎特研究的权威专家。他的音乐史写作继承了西方历史音乐学实证主义路线的传统,建立在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就极尽可能地还原了莫扎特生命最后阶段的历史事实。同时,兰登也是一名新闻记者,有媒体人出身的背景在,让这本书有很强的阅读性。
兰登一共出版了五本有关莫扎特的书籍,包括《莫扎特与共济会》《莫扎特与维也纳》《莫扎特:黄金时代》和《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等等,这些著作均以大量一手资料为支撑,诸如书信、日记、账单、节目单、医学报告等,客观而清晰地描绘出了莫扎特的音乐人生。书中淡化了人们以往对于这位作曲家的神化解读,以事实阐述破解种种传说与流言。
作为西方音乐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天才型艺术家,莫扎特短暂的35岁生命充满戏剧性。从《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收录的莫扎特的书信节选中来看,兰登摘掉了“音乐神童”“上帝的宠儿”“英年早逝”的标签,带大家去认识一个鲜活的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比如,从书中整理的莫扎特的信件,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莫扎特是怎么借钱的?又是怎么求职的?他热爱的食物是炸猪排?他和妻子康斯坦策通信里撒了多少“狗粮”?在这本书中通通都有答案。
除了这些建立在第一手资料上的细节,这本书还重点着眼于莫扎特生命的最后一年——莫扎特35岁逝世那一年,被各种谜团和阴谋论包围,如中毒论和对性丑闻的指控。而兰登教授试图拨正这些错误说法,重建莫扎特生命的最后一年。
3.《文心雕虎全编》
著者:刘绪源
刘绪源老师是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发展的亲历者、见证人,同时又是一位积淀深厚、视野宏阔、谨严率真的批评家。他曾任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学编辑,上海文汇报社《文汇月刊》、《生活》、《文汇读书周报》等多家媒体,曾任文汇报“笔会”主编,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界不可多得的批评者和理论家。“文心雕虎”本是刘绪源老师在《中国儿童文学》杂志开设的一个极具风味的书评专栏,转借刘勰的古典论文《文心雕龙》之题,一直广受读者好评。
《文心雕虎全编》辑刘绪源老师的专栏文字及部分新作,时间跨度自1999年至2016年,内容涵盖他对童话、幻想小说、动物小说、童诗等多种类型儿童文学的观察与批评,切中肯綮,迅捷精当,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儿童文学理论佳作。继2004年结集出版以来,这本书已绝版多年。广西师大社魔法象童书馆将其再版,在保留了原版“雕虎之辑”的精选之作的基础上,新增作者后期在《文学报》等媒体上发表的新作,故称为“全编”。从《文心雕虎全编》中可以领略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风云寒暖,汲取作者多年来潜心研究所奉献的理论精华。
刘绪源先生的批评文字感性与理性交糅,深入浅出,让这本书不仅是儿童文学专业学生、儿童文学工作者和儿童文学研究者的案头书,也是家长、老师和儿童文学爱好者不应错过的佳作。
附:新京报2018年度
年中书赏入选书单(60种)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华语文学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重读八十年代》
《山本》
《雷声与蝉鸣》
《去海拉尔》
《雨》
国外文学
《染匠之手》
《菲利普·拉金诗全集》
《一千零一次死亡》
《里尔卡多·雷耶斯离世那年》
《批评家之死》
《一匹马走进酒吧》
非虚构·传记
《长乐路》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漫长的诉讼》
《沈从文的前半生》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艺术
《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
《寂静的深度:霍珀画谈》
《文化中的政治》
《装订考》
《遇见毕加索》
《真实眼泪之可怖》
思想
《海德格尔文集》(全三十卷)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英国进步主义思想》
《事实改变之后》
《文明给谁看》
《当经成为经典》
历史
《娜塔莎之舞》
《罗曼诺夫皇朝》
《宋案重审》
《英国人的故事》
《口岸往事》
《革故鼎新》
社科
《审问欧洲》
《国王的两个身体》
《怀旧的乌托邦》
《打造消费天堂》
《战争、枪炮与选票》
《纽约:一座超级城市是如何运转的》
经济
《孙冶方文集》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
《企业家的尊严》
《美国增长的起落》
《战后日本经济史》
《理论的终结》
儿童·教育
《文心雕虎泉便全编》
《思考世界的孩子》
《驯鹿人的孩子》
《变成了青蛙》
《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
《坏狐狸》
新知·生活
《背离亲缘》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北京册》
《魔丸的诞生》
《乡间的日常》
《明亮的泥土》
《纸影寻踪》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105次推送
|
|